老幼共托:从应急之策到文明新生态

2025-04-18 16:37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

  在江苏连云港的 “钟声 0-100 岁亲亲宝贝园”,温馨且奇妙的场景每日都在上演:白发如雪的老人与笑容灿烂的孩童相伴,他们的欢声笑语交织成一曲跨越年龄的动人乐章。这看似新奇的 “老幼共托” 模式,最初只是应对幼儿园生源锐减、养老空间紧张的无奈尝试,如今其泛起的层层涟漪,汇聚成了社会文明发展的蓬勃动力。“老幼共托” 精准地击中了社会资源错配这一痛点。

  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老一小” 的照护难题日益突出。民政部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攀升至3.1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幼儿园因生源不足,大量空间被闲置,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老幼共托模式的出现,将原本分散、闲置的资源有机融合,极大地提升了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使有限的资源产生了1+1>2 的效果,缓解了 “一老一小” 服务设施不足的困境。

  往更深层面探究,“老幼共托” 搭建起了代际融合的情感桥梁。在北京西城区的养老服务驿站,过去作为被照顾者的老人,如今化身热情的 “银发志愿者”。在手工活动室里,老人耐心地握着孩子的小手,手把手教他们折纸、捏泥人,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在钢琴室中,白发苍老人与稚气未脱的孩童默契配合,共同弹奏出和谐美妙的乐曲。这种跨越年龄的互动,有力地打破了现代社会中横亘在代际之间的无形隔阂。老人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价值与热情,而孩子们也在与老人的相处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了尊重长辈、包容差异。有老人激动地说:“和孩子们在一起,感觉自己的生活又充满了阳光,仿佛回到了年轻的时候。”“老幼共托” 的魅力就在于此,它不仅给予身体上的悉心照料,更在心灵上给予温暖与滋养,让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在相互陪伴中收获快乐与成长。

  从社会发展的宏观视角来看,“老幼共托” 开辟了人才培养的全新路径。持有老年护理证的人员凭借专业技能,能够兼顾儿童看护工作;经验丰富的幼师经过专业培训,也能顺利转型,投身养老服务领域。这种 “双轨制” 人才培养模式,既有效缓解了托育行业人力过剩的问题,又填补了养老护理人才的巨大缺口,为就业市场带来了全新的思路与解决方案,实现了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高效利用。

  当然,新模式在推广过程仍面临一些挑战。家长对卫生安全的担忧、幼师转岗时的抵触情绪、多部门之间模糊的管理边界等问题,都亟待解决。令人欣慰的是,各地已敏锐地关注到这一创新模式,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这些积极信号表明,“老幼共托” 正从民间自发的探索,逐步迈向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老幼共托” 绝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构建社会文明的长远良策。

  在快速老龄化的当下,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创新模式,让 “老有所养” 与 “幼有所育” 相互促进,让夕阳与朝阳在同一片天空下交相辉映。正如社会学家所说:“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就看它如何对待最年轻和最年长的成员。”“老幼共托” 模式,无疑是对这一文明理念的生动诠释与有力践行。(作者:关育兵)

初审:王紫萱 复审:王大鹏 终审:孙玲姿

相关新闻
联系方式
编辑:王编辑
地址:烟台市芝罘区传媒大厦9楼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