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乡村,为何突迎高光时刻?

来源:烟台融媒  2025-09-22 10:38:23
A+A- |举报纠错

  9月23日是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全国主场活动落地山东烟台招远市大户陈家村。烟台乡村,为何突迎高光时刻?

  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明康曾用“红、紫、蓝、金”四种颜色,勾勒出这座城市的现代农业新图景。的确,烟台的“乡村振兴表达”,早已重新定义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乡愁”,圈粉无数。

  种油菜也能“组团出道”?在龙口市七甲镇,苏家、雀山姜家等5个自然村抱团发展,整合500多亩水库抬田土地,种植油菜、苕子、芝麻等作物,打造了一条集油料压榨、养蜂酿蜜、观赏研学、饲料加工等于一体的油菜全产业链条。

  单村连成片,振兴有力量。近年来,烟台将片区建设作为“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破解农村“空心化”“老龄化”有力举措、顺应农村发展规律客观需要,在胶东大地建成了一个个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片区,将“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宏伟战略变成了渤海之滨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的现实图景。

  1

  让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现在的南山,再也不是以前的南山沟了!”眺望着日新月异的王屋湖,龙口市七甲镇前迟家村党支部书记迟元帅自豪地说道。

图片

  王屋湖畔

  以前,龙口南部山区村因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滞后,常被人们称为“南山沟”。如今,王屋水库沿岸20多个村庄一体谋划、整体推进,密密麻麻分布了37个大项目、网红打卡点、党群服务中心等,形成长35公里、面积约65平方公里的龙口南部山区乡村振兴精品片区。一个个分散的村庄,实现串珠成链、握指成拳,实现由“单村突破发展”向“多村抱团发展”的片区化模式转变。

  王屋湖畔的美丽蝶变,正是全市以片区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近年来,烟台突出规划引领、连片打造,出台《烟台市乡村振兴片区规划建设工作指引》,优化布局片区点位,按照条件优越、交通便利、产业相融等原则,逐步形成北部“仙境海岸振兴带”+五区周边“城乡融合发展区”+中部山区“绿色生态休闲区”+南部“特色产业引领区”+西部“现代乡村体验区”的全区域发展态势。

  片区建设,如何避免千篇一律、千村一面?

  “每个片区均提前确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确保与国土空间规划等上位规划、行业规划相匹配,有效提升片区建设水平。”市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促进科负责人罗湘说。

图片

  莱阳梨产业赋能中心

  很多片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其特色品牌及背后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比如,“樱桃小镇”片区,是福山区立足大樱桃主导产业优势不断强链延链补链的发展思路。而“梨满田园”片区则突出了以莱阳梨产业为中心的特色。“苹果之都·黄燕溪谷”衔接推进区,很明显是栖霞市以苹果为核心闯出的片区建设“栖霞路径”。

  明确了定位和规划后,发展一下变得“纲举目张”。

  “片区在招引业态、空间布局、配置资源、挖掘文化等方面,就能有的放矢、连片发展,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态势。”罗湘说。

  截至目前,全市先后打造省市县三级片区126个。其中,打造省级乡村振兴片区16个、市级片区37个、县级片区73个,覆盖行政村1185个、人口42万余人、面积2100平方公里。

  一个个既有统一标准,又彰显个性特色的片区在胶东大地上悄然崛起。

  2

  给片区装上产业“强引擎”

  片区组团,只是发展的第一步。要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构建动力强劲的产业融合“新引擎”。

  在片区化建设中,烟台立足产业发展基础,以产业补链强链延链为主思路,探索实施企业带动、规模经营、文旅融合等发展模式,为片区建设提供“造血”能力,促进片区可持续发展。

图片

  莱阳梨丰收

  在实践中,烟台引导每个片区围绕1~2个主导产业,联村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种养基地,统筹配置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等要素,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农文旅融合、全链条发展的片区产业发展模式,实现片区产业市场化良性运行。

  在烟台,有以苹果、葡萄国家级、省级高标准产业园区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引领型片区。蓬莱区“东方海岸果谷”衔接推进区以苹果产业为主题,按照“果业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农旅一体化”发展思路,打造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国家级苹果产业乡村振兴片区。

  在烟台,有以金城、龙大、鲁花、民和等一系列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和上市企业为依托,通过订单农业、来料加工等方式带动片区内小微主体、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龙头企业带动型片区。在莱阳市姜疃镇衔接推进区,由民营500强上市公司禾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打造的禾丰白羽肉鸡项目,完成年肉鸡屠宰4400万羽,实现产值过10亿元,生产各类鸡副产品达9.5万余吨,带动创造就业岗位1000余个。

  在烟台,还有因地制宜挖掘各类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游、民俗游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型片区,不断提升片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莱阳市“梨满田园”齐鲁样板片区,通过莱阳梨滨河景观长廊,深挖莱阳古梨树群系统农遗资源,结合非遗文化,打造梨花茶等一批文化IP产品,高质量举办梨元素节庆活动,建设独具梨乡风情的文化旅游廊道。

  如今,全市形成“3个千亿引领、6个百亿拱卫、N个十亿级协同”的集群化发展格局和一大批乡村富民产业,“烟台农品”美誉度、知名度有效提升,片区农民群众深度参与产业发展,联农带农机制进一步完善,实现稳定就业、持续增收。

  3

  让人民生活更便利更幸福

  乡村振兴只有对接群众需求,才能带露珠、接地气。

  烟台山地丘陵面积占比75%以上,平原地区仅1/5,乡村建设欠账多、难度大。补齐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成为片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图片

  烟台乡村

  烟台统筹交通、水利等相关行业部门涉农政策资金,每年投入财政资金6亿元、整合行业资金20亿元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乡村生活环境。结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农村基础设施网建设行动,着力补齐在建片区道路、供水、用电、污水治理等方面短板,推动城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片区村庄道路全部实现“村村通”“户户通”,自来水基本实现全覆盖。

  在莱州市金仓街道片区,危房改造率达到100%,所有村庄实现硬化道路“户户通”,安全饮水覆盖率达到100%,改厕率达到95%以上,90%的村庄完成生活污水治理,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覆盖率100%。片区内14个村庄,成功创建省级和美乡村8个。莱州市“书香朱桥·五彩瑯琊”衔接推进区将分散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打造13公里乡村振兴环形路线,通过共享资源、技术、市场等要素,各村之间形成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而在牟平区大窑街道衔接推进区,通过加强推进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促进了乡村功能提升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了推进区基础设施承载力,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硬件建好了,日常维护也更上心。烟台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所有片区均实现无人机航拍、常态化巡查,有效减轻了基层负担、提高了整治成效,广大农民生活环境更加干净整洁,卫生健康的生活习惯逐步形成。

  回首过往,一个个片区承载着农民群众的期望孕育而生;眺望未来,一个个片区展现出一幅齐聚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全景图”。烟台将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定扛牢谱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烟台篇章的重大历史使命,奋力谱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烟台篇章,让广大农民过上与城市居民一样便利、幸福的生活。

  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

初审:李里
复审:王大鹏
终审:孙玲姿

相关新闻
下载烟海e家
映像胶东更多
视听中心更多

烟海e家   简介:提供新闻资讯、党务政务、民生服务、身边互动等服务。

烟台公交客户端   简介:随时随地查询公交运行位置,到点准时来接你,等车不再干着急。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