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7月21日讯(记者 刘文琼 通讯员 李成修 王婧)“医师,这艾草闻着有点像晒干的薄荷,它真能驱寒吗?”“医师,夏天艾灸会不会上火?”
“您闻到的清香,正是艾草的‘脾性’,它能把体内的寒湿‘赶出去’,这可是传承了几千年的智慧结晶。”
7月20日,是入伏的第一天,一场以“艾香初伏,艾尚手工”为主题的中医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在烟台毓璜顶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莱山院区拉开帷幕,众多市民带着对中医学的好奇与热爱,共赴这场艾香萦绕的中医文化之约。

在中医药文化的长河中,艾草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最早在战国时,《五十二病方》已记载用艾草熏治疾病;东汉时期,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提出用艾草熏烧预防疫病传染,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和日常保健中。活动伊始,烟台毓璜顶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主任王利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艾叶的药用价值及传统艾灸养生知识,结合历史典籍与现代案例,解读艾草“温经通络、散寒除湿”的原理,并分享三伏天艾灸的保健要点,让在场的市民深刻感受到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时,手工艾条制作区早已香气弥漫,方桌整齐排列,多年陈艾叶、桑皮纸、蛋清米糊等材料依次摆放,专业医师为大家详细讲解了古法艾条制作的全过程。选材是制作优质艾条的关键,陈艾因其挥发油等有效成分更为醇厚,成为制作艾条的首选。专业医师指尖轻捻艾草,通过观察颜色、闻气味等方法,让市民们掌握了挑选优质艾草的技巧。王利介绍道:“真正的三年以上陈艾,气味是醇厚绵长的,像老茶一样有回甘。而艾灸则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人体经络穴位,激发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从选材、制绒到卷制,整个过程充满了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通过不断揉搓拍打,去除根茎等杂质,筛选出优质的艾绒。好艾条要像姑娘扎辫子,紧实不松散,每个环节需要我们有一丝不苟的制作态度,确保各项步骤严丝合缝,这将直接影响到艾条燃烧的稳定性和效果。”随后,专业人员拿起一边示范并对错误动作进行现场纠正,“揉搓拍打需要前臂手腕发力,力道要匀,就像揉面团一样有韧劲。”参与者们在医师的专业指导下,见证了从艾草到细腻艾绒的转变过程,依次将艾绒卷制成型,稳定粘合,盖上专属中医印章,深刻感受到传统工艺对品质和健康的追求。

面对亲手卷出的艾条,小林激动地说:“这是我学会的第一门手艺!我们亲手制作的艾条,不仅是一件手工制品,更是传承中医文化的载体!”今年72岁的赵奶奶小心翼翼地将艾条装进布袋:“我要带回家好好珍藏,留作纪念,这可是我花了心思做的。老伴腰再不舒服的时候,根据医生的专业科普,可以直接让他体验一下中医的疗效。”此时,赵奶奶的笑容与艾条的暖金色交融成一幅温馨的画面。

“我膝盖怕凉,能不能自己在家艾灸?”“艾灸是时间越长越好吗?”“针对不同体质,艾条应该如何选择?”与此同时,面对现场不少市民纷纷提问,王利围绕艾灸的应用强调了以下注意事项:
1.建议提前去专业医院做体质辨识,再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艾灸;
2.防止艾灸时间过长,一般15分钟—20分钟为宜;艾灸过后及时补充水分;
3.患有急性疾病或空腹时,禁止艾灸;
4.在家自行艾灸的人群,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艾条,对于表浅病变,可选择直径较小的艾条;对于调理内部脏腑,可选择较粗的艾条。
此次活动,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医文化、体验传统工艺的平台,更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古老的中医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