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满仓·好丰光丨新农人:烟台“地瓜老李”商海归田,十年种出共富梦

来源:海报新闻  2025-07-18 17:07:47
A+A- |举报纠错

  【编者按】

  6月23日,《粮满仓·好丰光》大型融媒报道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立足全国视野,聚焦山东特色,从“米袋子”“菜篮子”“鱼篓子”“智慧种”“新农人”等角度入手,全面展现山东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亮点和成绩,为加快推进农业强国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活动期间,将在微博、抖音等平台开设话题,邀请广大网友积极参与互动,不断呈现山东发展绿色新质农业和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系列报道《粮满仓·好丰光》之“新农人”,聚焦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展现山东人才兴农新路径。

  00:00 / 04:52

  正常

  海报新闻记者 陈晓 程国闰 实习生 张诗晗 曹中华 烟台报道

  年轻时,他意气风发,在商海浪潮中拼搏闯荡,见识了行业的繁华与喧嚣;人到中年,心中那份对土地的眷恋愈发清晰,62岁的李传璧站在地瓜地里,掐着腰望向远处的绿野,目光仿佛穿透时光,落在了2014年那个决定回乡的自己身上。“还是那句话,‘扎根乡土’。”他的声音里,藏着对土地最深沉的执念。

  就是那一年,他放下了运筹多年的生意经,拿起了锄头,转身成了一名“新农人”。

  李传璧向记者讲述他的故事

  放弃商海选择“扎土种乡”,带着288户村民创新路

  李传璧今年62岁,土生土长的烟台人,在马山街道新添堡村长大,自幼便和土地打交道。

  青年时,他跟着亲戚外出闯荡,从服装生意到物流运输,一步步打拼出自己的天地——不仅在山东扎下根,业务还延伸到上海、广东等地,成了商场上小有名气的“能人”。事业有成时,他却做了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回村种地。“看着村里大片土地荒着可惜,想着能不能带着乡亲们靠土地挣点钱。”朴实的想法背后,是对“共同富裕”的朴素追求。

  怎样才能让村民依靠手里的土地挣钱,实现共同富裕呢?经过一番考虑,他决定回到村里,带领村民们种出“新希望”。

  2014年,国家鼓励发展合作社的政策传来,像一颗种子落进了李传璧心里。“合作社就是领着老百姓干活、挣钱的地方。”年底,烟台恒瑞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288户村民签了合同入社,跟着他种起了当时鲜为人知的烟薯25号。李传璧担心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销售渠道不稳定等情况,会挫伤大家的生产积极性,便与大家签订保收协议,将市场风险从农户向合作社转移。“种红薯,我发苗、保收购,六毛钱一斤,只要不烂不坏,全算我的。”他边说边向记者算起了账:种玉米小麦亩收益有限,而烟薯25号若亩产3000斤,农户能收入1800元,远比种粮食划算。于是,他自掏腰包从农科院以两毛五一颗的价格购苗,发给村民。

  初尝挫败不低头,六万斤红薯炼“韧劲儿”

  第一年风调雨顺,烟台25号迎来大丰收:好地亩产超万斤,最差的地也有4500斤。可看着满地滚圆的红薯,李传璧却傻了眼——烟薯25号是新品种,水分极大,3到8两的“标准薯”才能做商品薯,可地里长的全是“大地瓜”,烤薯商要的“半斤到一斤半”规格更是挑不出多少。

  “收!只要没烂没坏,全算我的。”李传璧咬了牙。可更大的难题在后面:烟薯25号水分含量高,采收后不能倒、不能挪,储存温度得精确控制在7-12℃,湿度75%-85%,干了皱巴,湿了腐烂。当时没储存窖,只能用山上的大棚暂存,结果六万斤红薯几乎全军覆没。

  李传璧开始找媒体帮忙,甚至有市民开着车来买烂红薯晒地瓜干,不少烟台高新区的企业也来帮忙“消化”,但最后算下来,连苗钱、工钱在内,他亏了十几万。家人也不理解:“放着做起来的生意不干,非要回家种地,怎么想的呢?”

  他只是摆摆手:“做生意有赔有挣,正常。”

  新农人:不止会“种”,还要做“一二三产融合”

  李传璧对“新农人”有自己的注解,“得懂技术,还得懂新路子。”这几年,他像个小学生似的从头学起:种西梅,专门去外地学“KGB修剪法”,硬是做到“一年种树、两年开花、三年结果”;种紫小麦,因富含花青素,成了企业员工福利的“香饽饽”,一订就是80袋;种高油酸花生,榨成油送给朋友,“降三高,吃着健康”。

  他的“商海思维”在田里派上了大用场。别人卖红薯论“堆”,他做“精品”——前三年,他的烟薯25号卖到6块、8块一斤,比市场价高出好几倍,却凭着“甜度高、无农药”的好品质留住了回头客。但李传璧的目标不止于此,“种红薯只是起点,我的目标是一二三产融合。”他掰着手指头算得清楚:一产是种出好红薯;二产搞加工,做成地瓜干、地瓜面、粉条;三产做服务,搞采摘、开直播。“一斤红薯卖六毛,做成独立包装的地瓜干,能抵好几斤的价;磨成面做馒头,附加值更高。”现在,李传璧也靠着自己的专业技术成为了烟台市甘薯协会副会长,而曾经经商结下的老客户、老朋友,也成了他农产品的铁杆“粉丝”。

  李传璧介绍他的西梅

  如今,62岁的李传璧学起了抖音直播和视频剪辑,家里的老房子翻新后成了“根据地”,山上的70亩西梅明年就要挂果。他笑着说:“人生就是折腾,折腾才有奔头。”

  “不做生意回到田间地头,不是为了养老。”他望着田里的红薯藤,阳光洒在他的脸上,“我想让土地长出更多价值,让乡亲们知道,农业不只是‘脸朝黄土背朝天’,也能有奔头。”

  这就是新农人李传璧:在土地上种下梦想,用双手浇灌希望,把对家乡的爱,都“折腾”进了这片土地里。

初审:边关
复审:王大鹏
终审:孙玲姿

相关新闻
下载烟海e家

映像胶东更多
视听中心更多

烟海e家   简介:提供新闻资讯、党务政务、民生服务、身边互动等服务。

烟台公交客户端   简介:随时随地查询公交运行位置,到点准时来接你,等车不再干着急。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