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东在线5月4日讯(记者 王竞男 摄影 孔易凡)清晨的工厂车间,徐巧玉摸着一尾新鲜的渤海湾鲅鱼。冰凉的触感让她想起了那个“寒冬”,冷库里堆积如山的滞销货、咬牙埋下300万元废品的决绝。如今,这些银亮的鲅鱼化作年产值8000多万元的“非遗味道”,带着烟台的鲜与韧,滚烫地闯入全国3000多家餐饮店。
“小时候过节,我妈总说吃了鲅鱼饺子,人就‘醒醒’,就是精神抖擞!以前街坊邻居互相分馅儿,外地客人尝一口说‘不枉来烟台’。后来我就想,凭啥只能在烟台吃?我们得让全国人尝到这份烟台味道!”徐巧玉说。
2012年,徐巧玉与丈夫买下厂房,决心将承载乡愁的鲅鱼饺子推向全国。首月赶上蓬莱旅游旺季,18万元的销售额让两人信心满满。然而旅游季一过,本地市场对速冻水饺的冷遇让库存迅速堆积,冷库里300多万元的货品因面皮开裂沦为废品。
“电费每月上千块,全在给废品买单。最艰难时,我俩开着面包车拉着货跑遍烟台大大小小的饭店,油箱加200元油钱都要凑好几张银行卡。”徐巧玉说。最终,她咬牙将全部库存深埋地下,“烟台鲅鱼饺子的品牌不能砸,这是咱们的根!”
那片埋过失败的土地,曾长出一米多高的芋头,如今已变成轰鸣的车间。“土地是不欺汗水的!”溃败让她明白,光靠情怀走不远,必须死磕品质。鲅鱼馅的鲜味极难把控,
“温度差几度、搅拌少一秒,鲜味就丢了,跟哄孩子似的!”徐巧玉说。

她和团队耗费八年,摸索出36道压面工序,让面皮筋道不破;-38℃超低温锁鲜技术确保当天捕捞的鲅鱼从渔船到工厂全程掐表运输;15项专利设备实现祛腥、排酸、保水,全程零添加。
如今,全国餐饮店的明档厨房里,师傅们麻利地包着烟台的鲅鱼饺子,食客能亲眼见证手工包制的温度。
面对短视频带货的暴利诱惑,她选择退出。徐巧玉说:“当时一个视频能挣几十万,但市场乱了,品质就没了。有人问我为何不打价格战,我总觉得不能为了挣钱丢了根!独属于烟台人的根。”
车间仍亮着灯,徐巧玉专注地检查着鲅鱼馅。一枚小小的饺子,承载的不仅是美味,更是一位普通人以双手守护、传承“非遗味道”的匠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