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2日至28日,一批怀揣着传播核能知识、弘扬核科学精神热忱的驻烟高校教师代表,组成核能科普宣传考察团,带着对核工业发展历程的深切向往,跨越数千公里奔赴浙江、四川等地,开启了一场探寻共和国核工业足迹、收获丰硕的科普考察之旅。
踏入孕育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的浙江海盐“中国核电城”,考察团在历史与现代科技的交织中,追溯中国核电的起点,感受产业多元发展的活力。中国核电科技馆作为国内规模最大核电主题科技馆,系统展现了共和国核工业创业史、秦山核电“国之光荣”的发展历程,以及我国核电领先世界的成就与安全保障体系,让教师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构建完整的核能知识图谱。
核电小镇展馆里,核医药同位素、核能供暖等新兴产业的蓬勃态势,彰显着核电对经济民生的深层赋能;这些产业不仅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考察团成员们专注聆听讲解,不时低声交流感悟,眼中闪烁着对这些新兴产业广阔前景的热切期待。
秦山核电观景台是考察团此行的重要一站。登临远眺,秦山两侧的核岛与常规岛如钢铁巨人,多数教师代表还是首次如此近距离直面这组“国之重器”的真容。
交流环节中,考察团与有“工人院士”之称的中核集团首席技师戚宏昶深入交谈,聆听他扎根核反应堆设备维修一线20余年、带领团队实现技术自主突破的奋斗故事,体悟工匠精神的磅礴力量。考察团还与秦山核电基地相关部门围绕核电安全、科研合作、校企协同及核能科普等议题深入交流,为后续合作筑牢根基。
烟台大学柏云清、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王绍燕、鲁东大学王志勇、中国农业大学姜希玉、滨州医学院闫鹏等教师代表一致表示,此次秦山之行让他们对核电有了直观、系统、全新的认识,深刻体会到核能在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中的巨大作用,未来将把收获分享给更多师生,助力核能人才培养与科普事业。
来到四川夹江,考察团以“致敬‘核一代’”为主题,走进承载中国核动力事业初心的九〇九基地。这座保留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风貌的第一代核潜艇研发实验基地,卵石甬路蜿蜒、红砖楼房错落、干打垒平房古朴厚重,“中国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彭士禄同志旧居”静静矗立。1965年起,8000多军民在此会战,历经5年艰辛完成多项建设,1970年陆上模式堆满功率运行,诞生共和国第一度非商用核电。如今,这里兼具科研与爱国主义、党性教育等多重功能。
考察团成员缓步穿行,在实物与史料中探寻“核一代”的工作场景与奋斗故事,那些珍贵影像与物件仿佛打开历史的钥匙,让他们仿佛听见当年科研者坚定的脚步与激昂的口号。交流中,教师们深切感悟到“核一代”“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奉献精神,以及彭士禄等前辈“用数据说话”的严谨治学态度与“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这份精神如灯塔般照亮前行之路,激励着他们在教育事业中奋勇向前。
考察团的最后一站是走进中国核聚变博物馆。这座坐落于乐山的“科技宝库”,馆内陈列着的中国环流器一号实验装置,作为我国完全自主研发、与国际主流接轨的成果,标志着我国受控核聚变研究跻身世界前沿。考察团成员围绕装置细致观摩,与科研人员深入交流,系统了解我国受控核聚变研究历史、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中的使命,以及核聚变对破解全球能源危机的重大价值。在此过程中,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偏居一隅、隐姓埋名攻克前沿技术的坚守与探索精神,深深触动了每一位成员。
此次考察是驻烟高校教师首次走进核电及核工业基地,亦是烟台众创核电研发中心落实《烟台市核能科普宣传五年行动规划》的重要实践。2024 年以来,核电研发中心已牵头开展多场形式多样的核能科普活动,为高校领域科普工作夯实了基础。烟台大学柏云清教授道出全体成员心声:作为教育科研工作者,既要继承前辈传统,与一线院所合作攻关技术,助力核能高质量发展;也要利用教学等场景普及核能知识,让公众认识、了解、认可、支持核事业。带着满满收获,高校代表们表示将把此行见闻传递给师生亲友,共同为烟台核能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于 杰 徐绍磊
摄影:蔺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