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的飞速发展下,核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疗、能源、科研等多个领域,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然而,每当提及“核”字,很多人首先联想到的可能是其潜在的威胁和危险。比如之前日本发生的特大地震对福岛核电厂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随之而来的核辐射扩散所造成的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无论是什么新闻的报道,都让广大公众听到了平时非常陌生的对放射性水平的描述,首先就是各种量与单位使人感到困惑,究竟这些单位和数值是什么意思,与本底水平比有多大差异呢?又如何在安心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警惕辐射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索这些答案。
首先呢就是辐射剂量的常用单位,最常用的有吸收剂量、当量剂量和有效剂量。
为了计算辐射给受到照射的人体器官和组织带来的总的危险,在辐射防护中引入了组织权重因子这一概念,有效剂量就是考虑了这一因素后产生的,可以说这是一个既考虑了射线种类也考虑了器官组织权重因子的量。有效剂量单位的专有名称也是希沃特(Sievert),简称“希”,符号是“Sv”。
只看单位的话对于不是专业人员的人来说仍是一头雾水,那么我们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看看。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每时每刻都会受到天然本底的辐射照射。这种辐射有的来自外层空间,例如宇宙射线,有的来自地表、土壤、水体中存在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人们接受来自天然本底辐射的全球平均年剂量为2.4毫希沃特,其中,来自宇宙射线的剂量为0.4毫希沃特,来自地面γ射线的为0.5毫希沃特,吸入(主要是室内氡及子体)产生的为1.2毫希沃特,放射性核素摄入体内后导致的剂量是0.3毫希沃特。如果还是有点迷惑的话,那就用这些测量的数据来对照比较:乘飞机旅行2000公里受到的剂量约为0.01毫希沃特;每天吸烟20支,受到的年剂量为0.5毫希沃特;平均拍一次胸片约为0.05-0.1毫希沃特,通过对秦山核电站周边二十年来环境辐射监测数据统计,我国百万千瓦核电站周边的辐射剂量只有0.048毫希沃特/年。
为了保障公众和工作人员的安全,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核探测剂量评估与监测标准。在医疗领域,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检查需求,选择适当的放射性药物和检查方法,并严格控制患者的辐射剂量。同时,医疗机构还会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在核电站等场所,剂量探测系统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系统通过实时监测核电站工艺系统、厂区、排出流、电站工作人员和环境的放射性水平,确保核电站的安全运行。剂量探测系统主要包括工艺剂量探测系统、排出流剂量探测系统、区域剂量探测系统、个人剂量和进入控制区的管理剂量探测系统等。这些系统能够及时发现设备故障或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置,从而避免超剂量事故的发生。
虽然核剂量的探测在医疗和能源领域的应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们仍然需要采取措施来降低其可能带来的风险。
优化检查方案: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检查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检查方法和放射性药物,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次数。提高设备性能:医疗机构应定期维护和校准设备,确保其性能和准确性。同时,应积极引进先进的检查技术和设备,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加强个人防护:工作人员在接触放射性物质时应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如铅衣、防护眼镜等。同时,应尽量减少与放射性物质的接触时间和距离。
加强公众宣传: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对核辐射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公众对核探测剂量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辐射剂量和剂量探测是核技术应用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但只要我们科学合理地使用和管理核技术,就可以将其潜在的风险降到最低。通过了解核探测剂量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加安心地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和福祉。
作者:马家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