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夏天,从众多的志愿填报中,我选择了地处黄渤海之滨的烟台,选择了核工程与核技术这一专业,正如三年里我对于烟台这座城市渐渐熟悉,我对于核工程与核技术这一专业也有了更深的认知。从刚刚步入校门时,只知道核能供电,到日渐清晰地认识到核能的综合应用,从崇拜于“两弹一星”元勋的追求卓越到认识到每一个核工业人的艰苦奋斗;从对于国之重器的自豪到了解到每一个科研人员的精益求精。我对于核能的高质量发展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2022年春天,借助于山东省“核+X”比赛平台,我深入了解到海阳核电的核能供暖工程,核能不仅仅能够用来发电,还能用来供热,通过淡化海水实现供水等。
那么它是怎样供热的呢?原来核电站的发电原理与火电相似。通俗地讲,可以理解为“烧开水”,在核能发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核裂变反应发生后,产生的巨大热量使水温快速升高,这种可用于发电的能量属于“高级能量”。发过部分电的水蒸气还是“温暖”的,为“中级能量”,而核能供热就是利用这部分“中级能量”。
同时,核能还能够用来进行海水淡化,实现“水热同产同送”,在海阳核电站,由国家电投山东核电与清华大学联合建设的“水热同产同送”科技示范工程,于2021年5月11日在海阳投运。该技术通过抽取海阳核电机组的蒸汽,驱动水热同产装置,将海水直接变成95℃的高温高品质淡水,首次实现了源侧的水、热同步产出与供给。
这一示范工程属于世界首创,通过对核能进行先发电、后制水、再供暖的三级高效利用,首次实现了在“零碳”供热的同时“零能耗”制水,从源侧将水、热同步产出与供给,为同步解决我国北方城市清洁取暖和淡水需求等民生问题开辟了新路径,为世界“零碳”供热和“零能耗”制水提供了中国方案。
当然,核能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仅体现在科技工程的发展和进步之中,更体现在人民日常的生活环境中。2021年11月9日,海阳城区全域核能供热正式启动,海阳也正式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告别燃煤取暖的历史。从此,取暖费不升反降,生态环境也在变得越来越好。2021年开始海阳市取暖费用每平方米减少一元钱,从原有的每平方米22元降到21元。根据山东核电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19日,“暖核一号”,“暖核一号”投入运行后,与核能供热之前相比,供暖季空气中的PM2.5下降了16%,天气优良率上升了17%;减少向环境排放热量150万吉焦,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提升明显。
如今,位于黄渤海之滨的烟台,天更蓝,水更清,核能的高质量发展正带给人们更多切实的便利,核能真正与老百姓柴米油盐的生活联系了起来,未来,相信核能的综合应用一定能绘制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作者: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