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东在线首页
  • 新闻客户端
  • 17路客户端
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旅游  >  旅游综合资讯

烟台旅游故事十八期| 最红的“年货”还是传承下的仙境文化

2019-01-19 11:43:42  来源:胶东在线

  最近,小编再刷某一社交软件时,刷到一个小段子,感同身受,尤其要过年了,我们这一80、90一代,偶尔放慢生活的脚步,念念旧,抒情感怀一下,然后“噗嗤”一声不自觉笑出声音,一阵恍惚,竟然还想“回到过去”。其实呢,这个段子最简单不过了,没有任何包装修饰,就是下面几句话:

  A:“小时候的年,是盼望着年三十晚上的那几口香喷喷的肉”;

  B:“现在的年,是超市、连锁店、商场里,大家采购年货的足迹”;

  A:“小时候的年,过的是一大家子的团聚,没有彩色电视,所谓的年夜饭就是一档看点十足的‘春晚’”;

  B:“现在的年,是来自电话、视频的隔空问候,是城市中川流不息、匆忙的脚步”;

  A:“小时候的年,哭着吵着要这要那,在那个家伙什儿不全的年代下,我们依然哭着哭着,也就笑了”;

  B:“现在的年,年货很多,包装精美,总能给人无限惊喜,一阵繁华过后,我们想起了一些人,一些事,或许有些人有些事不复存在,或许你仍在寻找某一目标来代替那些人那些事,可再也找不回了,竟笑着笑着,就哭了”……

  幸运地是,在这里,我们用心寻找,还能嗅出“年”自带的气味,今天跟大家聊的不是山珍海味,美味珍馐,而是属于港城烟台的民间传统、仙境文化,无论你身在家乡还是地处远方,愿它能再重拾你心间那些美好的回忆。

  剪、绕、绣、编 描摹时代的东方传奇

  小时候对烟台剪纸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爷爷奶奶的一双巧手,别看那双手已经布满了皱纹和老茧,可拿起剪刀纸来,却是一等一的灵巧。每逢节日,门花、窗花、灯花一个接着一个,虫鱼、鸟兽、人像一张接着一张,有贴窗上的、粘墙上的还有挂在门楣上的,院落顿时被装点得喜气洋洋。如今,烟台剪纸正一代一代地传递着,传递着最真诚朴实的吉祥祝愿。

剪纸
剪纸

  前几日,小编在家中偶然翻到老一辈人用的草编提篮,有时候出去买东西还会经常用到。一提到草编,莱州是拥有发言权的,普普通通的麦秸草竟能编出各种花样,草帽、提篮、坐垫都只是基本款,茶垫、门帘、果盒各有各的花样,虽然草编的编法非常复杂,但是现在看来它给我们的感觉是越接地气越时尚,拎着提篮装点米、肉、菜,这个场景就已经让人倍感温馨了吧。

草编
草编

  逢年过节,还是喜欢赖在爷爷奶奶家不走,一个原因是喜欢吃他们做的炸丸子、面鱼、水饺、海鲜……还有一个原因是喜欢“家的味道”。描述准确一点,是一种浓浓的乡情,沙发上、椅背上铺的还是熟悉的白色缎带,材质既非雪纺,又非棉布,镂空织就,勾勒出五瓣梅花的形状,上面还有淡淡的清香,奶奶告诉我说那叫“棒槌花边”,“啊,不是买的啊?”那一年,我知道了那是从指尖上绕出来的棒槌花边,小巧而神秘,一般逢年过节都要换新,就这样在无声中延续一份内心的平静,传承者这样一份安静的技艺。

棒槌花边
棒槌花边

  提到精湛的技艺,就不得不提到“烟台绒绣”。烟台绒绣是将不同颜色的优质羊毛绒线绣制在特质的钢丝布上,连缀成各种复杂漂亮的图案。目前,烟台绒绣也已得到世界各地朋友们的喜爱,瑰丽的色彩、精致的绣工,拥有着东方神韵,艺术毯、枕套、椅子靠垫随处可见绒绣元素,精美的挂毯和壁饰更是绒绣中的佳品,颇显节日氛围。如今,百年历史的烟台绒绣正在不断吸取最新的美术理论进而推陈出新,这种优秀的针尖上的艺术,还会一直持续下去。

绒绣
绒绣

  文娱生活 烟台人很有发言权

  一年又一年,好不容易家人朋友相聚,见上一面,时间静静地听着酒杯的碰撞声、亲人互诉衷肠、KTV的阵阵撕裂声……相信如果你的亲朋带你过一次“烟台味儿”的年,一定不要拒绝,因为你能感受生活另一面的甜,收获一份宝贵的财富。

  烟台,有着“京剧之乡”的美誉。从呀呀学语的幼童,到耄耋之年的老人,部分男女老少,很多烟台人都喜欢京剧。老人们经常说起一句老话:“北京学成、天津走红,上海赚包银,烟台来验收。”可见历史上,烟台的京剧票友在国内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过年七天乐,每天都红红火火的公园里,都能见着自带京胡、自由搭档的票友,各派唱腔不绝于耳,俨然,京剧成为了烟台人生活的一部分,只要你还热爱,去哪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大秧歌

  在没到海阳之前,或许你听到过当地有场“开年大戏”—大秧歌,喧闹程度堪比巴西狂欢节,见过之后,你会发现,它不仅仅是“喧闹”而已……刚刚入了正月门,海阳一切都是喜庆的,墙上贴着大福字,门口挂着大红灯。“秧歌来了,秧歌来了,”一群孩子受众攥着半块花饽饽,边跑边报着信,没跑两步,随着清脆的一声锣响,秧歌边开了场。乐大夫手中的甩子扬上天,一呼百应,花枝招展的秧歌队伍浩浩荡荡亮了相,扭秧歌的人虽多但却不乱,女性舞者上步耸肩,热情奔放,男性舞者晃头颠步,挥臂打鼓,还有货郎与翠花、丑婆与傻小子……各种故事穿插其中,笑料不断,趣味盎然。

  海阳大秧歌在这片土地上恣意生长,距今已有500余年。500多年过去,一代代扭秧歌人的精气神没有变,动作还是一丝不苟,一举一动展现的是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在舞动中抒发一种情绪,寻一个美好的出口。

  半城渔火一城情 心怀感恩看潮海涌动

  多幸运,我出生在这座海滨城市。

  还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赶海,随着潮涨潮落的律动,在礁石上寻找着遗落下的海产品,母亲说,每年的农历十三都是烟台渔民祭拜海神的大日子,每逢这个时候都会举行代表渔家文化的仪式—渔灯节。节日一到,人们便纷纷静心装扮自己共赴集会,微风、大海、灯笼、花车、人群还有天空中霎时灿烂的花火,五彩的帐篷下有数不尽的小吃……这渔灯节,祝福的气氛甚浓。

渔灯节1

  节日仪式感很强,渔船上,摆好口衔金银的生猪头、身贴烫金福字的大鲅鱼,还有身披点点猩红的大饽饽,再配以红烛台、焚香炉等供奉器物;岸边上,人们挥着彩旗,瞧着锣鼓,扭着秧歌,表达渔民对平安丰收的祈盼。2008年,渔灯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盏小渔灯,祖先们已经保护了500多年,呆呆渔民薪火相传,保护着这篇海域风平浪静,保护着出海远行的亲人平安归来。

渔灯节2

  其实,这些还都在,我们过得还是最初的“年”,只是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了,我们在无形中又赋予它们新的生命,总结以上,不管多久,最红的“年货”还是传承下的仙境文化。

责任编辑:刘文琼【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精品路线更多


17路游乐团更多

游记分享发表游记

景区播报更多


旅游新闻发布厅更多


2002-2014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