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假不是“选择题”,而是“配套题”
浙江全省推行中小学春秋假,广东佛山明确3天秋假、2天春假,湖北恩施将春秋假与节假日衔接出5天假期……一段时间以来,多地探索中小学春秋假的实践,如一缕春风,吹拂着“双减”背景下的教育生态,为孩子们的成长注入新的可能。(10月17日 精神文明报)
春秋假是行走的“活课堂”。孩子们走进大自然,眼前的山水比课本文字更鲜活;参与秋收劳动,对“粒粒皆辛苦”的体悟更深刻。这种沉浸式体验,既是日常教学的有益补充,更是“五育并举”的生动实践,让教育走出教室、贴近生活。
春秋假也是错峰的“陪伴时光”。过去,家长只能在“五一”“国庆”扎堆带娃出行,景点人山人海,体验大打折扣;如今,春秋假与节假日衔接可拼出10天左右长假,既避开出行高峰,又为家庭深度游创造了充足时间,让亲子互动更有质量。
尽管春秋假的探索充满意义,但现实推行中仍面临不少“拦路虎”。最突出的是双职工家庭的看护困境。孩子放假在家,家长需正常上班,无人看管的孩子要么独自在家,面临安全风险,要么容易沉迷电子产品,“假期变负担”的尴尬普遍存在。
更让人担忧的是假期的“变形走样”。有的学校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收假后随即组织考试,让假期沦为“刷题时间”;还有地方将春秋假变成“变相补习”,迫使家长花钱送孩子去培训班,完全违背“减负”初衷。
城乡差异也让春秋假“冷热不均”。农村地区组织假期活动,常面临无场地、无资金、无师资的“三无”困境;尤其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因资源有限,不少孩子只能在家帮干农活,难以享受假期价值。
春秋假要真正落地见效,不能只靠教育部门“一头热”,需要教育、人社、文旅、社区等多部门协同,从怎么放、谁来管、如何保障三方面做好配套文章。
核心是落实家长“弹性休假”。地方政府应联合人社部门出台鼓励政策,推动企事业单位配合中小学春秋假时间,允许家长申请弹性休假、错峰休假。浙江探索的“家长带薪休假与孩子春秋假衔接”机制,江苏提出的“教育部门与人社部门统筹安排”建议,都是可行方向。只有家长有时间陪伴,春秋假的亲子价值才能真正实现。
重点是扛起学校与社区“托管责任”。杭州的实践值得借鉴:学校开放场地,组织文体活动、兴趣课程,提供免费托管;社区联动博物馆、少年宫,推出公益实践项目。同时需明确要求,严禁学校布置假期作业、组织收假考试,给孩子真正的“假期自由”。针对农村地区,应加大资源投入,配备专职托管教师,依托乡村自然优势开展劳动实践、民俗体验等特色活动,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高质量假期。
关键是避免政策“一刀切”。应赋予地方充分自主权,让政策更“接地气”。北方地区可根据气候调整时间,将春假延后至5月、秋假提前至9月,避开严寒酷暑;毕业年级可适当缩短假期,减少对升学备考的影响;经济发达地区可探索研学、文旅融合的假期模式,欠发达地区则优先做好托管保障。唯有因地因时制宜,春秋假才能克服“水土不服”,真正落地生根。
春秋假的推行,考验的不仅是教育部门的决策能力,更是整个社会的协同能力。只有实现家长弹性休假有保障、孩子假期托管有着落、城乡资源分配更均衡,春秋假才能真正成为孩子开心、家长放心、社会受益的民生利好,为“双减”政策落地和素质教育推进注入持久动力。(作者:关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