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里长出的“韧”,是最硬的骨头
“背影留给坎坷,笑容交给阳光,名字里写着责任,步履中充满力量”。近日,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庞众望入选《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词中短短数语,勾勒出这位河北农村青年的人生轨迹,也让“奋斗”二字的千钧重量穿透时代喧嚣,直抵人心深处。(8月17日 央视新闻)
庞众望的人生起点,写满了生活的冷峻。父亲患病、母亲残障,自身还带着先天性心脏病的印记,贫寒家境如密不透风的网,将这个家庭紧紧裹挟。但在这片被苦难反复碾压的土壤上,他从未让自己陷入“受害者”的精神泥潭。捡废品贴补家用时,数着零钱盘算的是给母亲买营养品;深夜伏在炕桌上刷题时,笔尖流淌的是对未来的笃定。母亲那句“面对什么就解决什么”的教导,既是生活赋予的朴素智慧,更成了他刻入骨髓的信念。
这份信念,在磨难中愈发坚定。初二时母亲重病,他在病床边暗下决心,“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对家人的爱与责任化作最坚实的铠甲,推着他在求学路上步步向前。2017年,他以沧州市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让无数人从这个寒门学子身上看到希望。但他并未止步于“励志符号”,实验室里为一个数据反复试验、失败数十次仍不气馁,课题攻坚时带着团队泡在工位、将精度追求刻进每一个公式,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续写着奋斗篇章。
然而,命运的考验从未缺席。正当庞众望在科研领域崭露头角时,母亲遗憾离世。巨大的悲痛没有将他击倒,他牢记母亲嘱托,立志“为国家多做贡献,帮助更多的人”。这份选择背后,是超越个人命运的格局:从守护一个家庭的温暖,到守护一个国家的科技底气,把“孝”的小爱延伸成“忠”的大爱,让奋斗的意义有了更辽阔的维度。
庞众望何以感动中国?因为他的故事里藏着每个普通人的影子。我们或许没有面对他那样的困顿,但谁不曾经历挫折、迷茫与压力?他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面对生活的姿态——不向命运低头,不向困难认输,把每一次挑战都变成向上的阶梯。这种姿态是面对苦难时的不抱怨,是面对挫折时的不退缩,是面对责任时的不逃避,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韧”性。
社会需要这样的榜样,不是为了制造“完美神话”,而是为了唤醒每个人心中的力量。当抱怨工作太累时,不妨想象他在实验室熬过的夜;当感叹生活太难时,可以观照他如何把泥泞走成坦途。
庞众望的人生经历,俨然是一部用坚韧写就的成长史诗。这部史诗里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只有普通人在困境中脚踏实地的努力,在责任面前义无反顾的担当,在失去后依然选择向前的勇气。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或许无法选择自己的起点,却可以选择奔跑的姿态,像庞众望那样,于困顿处扎根,向光亮处生长,活成自己的光,也照亮更多人的路。
庞众望不负“众望”,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了世界。从少年时推着轮椅上的母亲走过乡间土路,到如今在清华园的实验室里探索科技前沿,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命运的手掌再沉重,也压不垮向上生长的力量;生活的磨难再严酷,也挡不住一颗向光而行的心。(作者: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