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界绿意:烟台从“园中城”到“城中园”
南山公园,烟台中心城区的绿意“担当”,以前要通过几个入口进入才能尽享湖光山色。而今,铁栅栏和广告牌被木栈道和观景台取代,一园山色陪着市民通勤环山路。
这是南山公园的改造,又不仅仅是一场改造,改造消弭了物理界限,让公园边界消失,无界绿意带来的更是城市空间向生活敞开的深度觉醒。
烟台“透绿”的智慧,还深藏于城市与自然的共生密码。湖滨公园的蜕变中,阶梯式雨水系统如同大地的呼吸韵律,层层滞留的雨水滋养着蓬勃的湿生植物。透水铺装与下凹绿地悄然织就生态网络,让每一场雨都成为滋养而非负担。
那些曾盘踞城市角落的废弃空间,在生态之手的抚触下重获新生:斑驳的修理厂化为环湖智慧步道,杂乱的收购站转身成为雨水花园。当裸露的管线被绿意覆盖,陡峭的高差化为通幽曲径,困扰市民多年的“城市褶皱”被一一抚平,生态技术在此刻显露出最动人的温情。
据介绍,烟台市以“打开”理念为指引,通过18条山海生态廊道,编织出一幅山、海、岛、城、河交融的壮丽画卷。森林覆盖率达36.3%,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赏景”已成日常现实。百公里山海步道与千里海岸观光廊道的建设,则进一步打通了市民“通山达海”的绿色脉络。
绿色空间从封闭的“园”走向开放的“域”,正是城市对市民“享绿”权利最深情的兑现。18.7平方米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烟台每个市民能平等呼吸的绿色份额。那些蜕变中的绿地,既是晨练的舞台,也是赛事的赛场,更是邻里相遇的公共客厅……市民成为城市生态的享有者而非旁观者。
去年烟台一举摘得“国际花园城市”桂冠,成为山东首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这绝非偶然——这是城市由内而外对“花园”本质的回归,也是市民生活被绿意温柔包裹的明证。
围栏的消失与荒地的重生,本质是城市价值的重新校准。当每寸绿意都向市民袒露,当每处更新都服务于生活品质,城市便回归了最本真的形态——人类诗意栖居的共同体,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作者: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