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文物“撞脸”潮玩Labubu,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创启示录

2025-06-26 12:13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

  近期,国产潮玩Labubu以“丑萌”形象风靡全球,社交媒体热议不断。有网友惊喜发现,其造型竟与洛阳博物馆的春秋文物铜当卢“神同步”。这场跨越千年的“撞脸”虽是巧合,却打开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对话的大门。(6月21日 中国新闻网)

  近年来,国内文创产业稳步扩张,2023年市场规模已达880亿元,但繁荣背后暗藏隐忧,许多产品停留在图腾贴标、文物复刻的初级阶段,“国潮”设计沦为龙凤纹样的简单堆砌,景区纪念品更是陷入低端化泥潭。究其根源,许多从业者将文创简单理解为“文化+商品”,忽略了“创”才是激活“文”的灵魂要素。当“文”之名淹没“创”之魂,消费者终将因审美疲劳而用脚投票。

  有网友调侃:“设计师没灵感,就去博物馆逛逛。”这句玩笑话藏着深刻真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青铜器的饕餮纹、楚漆器的云雷纹、玉器的龙凤图腾……每一件文物都是先贤智慧的结晶,每一道纹饰都是东方美学的符号。它们不是玻璃展柜里的冰冷标本,而是等待被激活的文化传统,只要我们肯俯身倾听,便能从中汲取取之不尽的创意养分。

  铜当卢与Labubu的“撞脸”走红,文物“显眼包”屡成流量密码,印证了一个核心逻辑:真正的文化创意,需要传统与潮流的双向奔赴。这既不是对文物的简单复刻,也不是对潮流的盲目迎合,而是“老树开新花”的创新勇气。

  破局首在认知重构,让文物从标本变为“源代码”。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楚漆器的云雷纹,不应仅是静态的装饰图案,更应被视为可拆解、可重组的“文化算法”。唯有将传统元素从博物馆的玻璃展柜中“解放”出来,才能让千年文物真正融入当代创意生态。

  升级贵在价值深挖,让文化基因触发情感共鸣。铜当卢作为马饰的礼仪功能、错金银工艺的技术智慧,远比其外在造型更具开发价值。当下文创实现突破,需超越“形”的模仿,深入解读文物背后的生活逻辑与工艺智慧,让潮玩手办成为文化“讲述者”。惟其如此,传统文化才能摆脱符号化标签,与消费者产生深层情感共振。

  发展赖于生态培育,让政策资本人才共筑产业生态。文创产业不是博物馆的“附属品”,而是需要政策、资本、人才协同发力的系统工程。从成都设立30亿元数字文创基金的政策支持,到高校开设“传统美学转译”专业的人才培养,再到洛阳博物馆与潮玩设计师跨界共建IP实验室,这些案例实践证明,打通从文化研究、创意设计到生产制造、市场推广的全产业链条,才能让文创灵感从零星火花汇聚成产业洪流,推动传统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传统不老,唯创新永恒。当青铜的厚重遇见潮玩的轻盈,千年的纹样融入当代的审美,文化便有了跨越时空的对话力。唯有让文物走出展柜、走进生活,让千年文明在当代潮流中“活”起来、“火”出去,才能让传统美学触动当代心灵,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无限可能。(作者:孔德淇)

初审:王紫萱 复审:王大鹏 终审:孙玲姿

相关新闻
联系方式
编辑:王编辑
地址:烟台市芝罘区传媒大厦9楼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