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文化资源 赋能乡村振兴

2025-04-28 11:26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

  在贵州黔东南,非遗工坊里的苗绣画师巧手飞针,让传统纹样化作时尚装饰,绣出致富图景;在浙江余杭区,乡贤文化带动“乡贤+产业”模式,为乡村引来资本、留住了人才;在河北正定塔元庄村,村史馆、文化长廊、小剧场串珠成链,为乡村旅游注入文化灵魂……广袤乡村,文化之花处处绽放,不仅为乡村塑形,更为乡村铸魂。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正成为撬动“三农”发展的新支点。

  文化振兴是唤醒乡村沉睡资源的“金钥匙”。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乡村文化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织锦,既有物质文化遗产的“筋骨”,也有民俗节庆、乡风习俗的“血脉”。在江西景德镇,传统窑炉里的“泥与火之歌”催生文创全产业链;在山东曹县,汉服产业链上的“乡村车间”让村民家门口就业。这些“文化+”的生动实践启示我们,乡村文化不是发展的负担,而是创新的富矿。用创意设计激活传统基因,以现代业态承载乡愁记忆,就能让“老树”发新芽、“新枝”开繁花。

  文化振兴是撬动乡村治理的“杠杆支点”。文化的力量不仅在于经济效益,更在于塑造人心的凝聚力。“千万工程”以“农村文化革命”为先导,通过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阵地建设,重塑乡村精神家园;广西合寨村在“村民自治第一村”的基础上,以“议事会+积分制”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热情;广东一些村落通过“祠堂+文化会堂”模式,将宗族文化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润滑剂。这些实践表明,乡村文化振兴不是简单“搭台唱戏”,而是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文化共同体,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主角”,在文化参与中找到归属感与责任感。当城市化浪潮席卷而来,乡村文化并非只能成为“消失的故乡”。

  数字技术让乡村非遗“破圈出海”,短视频里的麦田、直播间里的果农,正在重塑全球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认知;乡村旅游以“绿水青山”为底色,为城市居民提供诗意栖居的选项;乡村教育通过“非遗进课堂”“乡村博物馆”等载体,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这种城乡文化的双向奔赴,正在构建文明互鉴的新格局。“以文化人,方能善治乡村。”当传统村落成为“活着的博物馆”,当非遗技艺长出“会下金蛋的凤凰”,当乡风文明化作村民自觉行动,我们就能听见乡村振兴拔节生长的声音。

  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起点,唯有将文化振兴深度融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全过程,才能让古老乡村在现代文明的照拂下,绽放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时代华章。(作者:赵一鸣)

初审:王紫萱 复审:王大鹏 终审:孙玲姿

相关新闻
联系方式
编辑:王编辑
地址:烟台市芝罘区传媒大厦9楼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