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剧场点亮乡村振兴的“文化灯塔”
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一座座小剧场正以"轻骑兵"的姿态,叩响乡村振兴的文化之门。全国人大代表陈澄关于推动基层小剧场建设的呼吁,不仅道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迫切需求,更揭示了公共文化服务下沉的深层逻辑:当大剧院的艺术光芒难以穿透乡村夜幕时,小而精的小剧场或许正是点亮万家灯火的"文化火种"。
小剧场承载着乡村振兴的文化基因。在空心化、老龄化交织的乡村,留守老人守着电视看戏曲,孩童捧着手机刷视频,文化需求的被动化折射出公共服务的缺位。小剧场以其独特的亲民姿态,让乡土文化有了生根发芽的沃土——300到500人的容量设计,既保留了传统戏台的烟火气,又赋予了现代舞台的灵活性;公益演出与商业运营的融合,既能让惠民政策直达民心,又能激活乡村文化消费潜力。这种"轻量级"文化载体,恰如毛细血管般渗透到乡村肌理,让文化惠民真正落地生根。
激活小剧场需要"三驾马车"并驱。当前乡村小剧场的困境,本质是文化供给与需求错位的缩影。一些场所沦为"多功能活动室",折射出管理理念的滞后;设备老化、专业人才匮乏,暴露出资源投入的短板。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模式:政府要将小剧场纳入民生工程"硬指标",既新建标准化场馆,又改造升级老旧设施;文化部门要牵线搭桥,让专业院团"下沉"指导,让民间艺人"登台"献艺;更要创新运营机制,通过惠民补贴、商业演出培育观众市场,让小剧场实现"自我造血"。小剧场大作为,需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送文化"与"种文化"的辩证。与其邀请名角"走穴式"演出,不如培育本土文艺骨干,让乡村舞台成为艺术生长的孵化器。二是"公益性"与"市场化"的平衡。政府保基本、促公平,市场活机制、提效率,二者如同鸟之双翼,方能托举小剧场飞得更高。三是"守正"与"创新"的融合。既要传承乡土文化根脉,又要注入现代审美元素,让老戏台焕发新活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当一座座小剧场在田间地头拔地而起,当乡土艺人登上自己搭建的舞台,当留守老人带着孩子欣赏家门口的演出,这何尝不是文化振兴最动人的图景?让乡村处处"有戏",不仅需要硬件投入,更需要唤醒沉睡的文化资源,激活群众的文化创造力。这种自下而上的文化自觉,终将汇聚成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让希望的田野绽放璀璨的文化之光。(作者: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