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 点燃山东乡村“烟火气”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宋代诗人雷震笔下那幅恬静悠然的《村晚》图景,穿越千年,依旧触动人心,让许多人向往着乡村生活。
近期,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文祖街道三德范村、滨州市惠民县胡集镇胡集联村、济宁市邹城市城前镇越峰村成功入选2025年全国89个春节“村晚”示范展示点,它们不仅展示了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是对山东乡村文化建设卓越成就的高度认可,生动展现了“村晚”在齐鲁大地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
在贴福字、挂春联的传统年味中,“村晚”如同一股清流,悄然成为山东乡村的新年俗。这里虽然没有大城市舞台上的绚丽灯光与震撼特效,也不见荧幕上那些星光熠熠的明星大咖,或许还因为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甚至被一些人戏称为“土得掉渣”,但恰恰就是这份质朴无华的“土味”,原汁原味地展现出乡村独特的韵味、迷人的景致以及深厚的情谊,让人们得以一窥乡村文化那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根基。
质朴——乡土文化展底蕴
在这个信息如潮水般涌来、文化多元碰撞交融的时代,“村晚”能够在众多文化活动中崭露头角、备受推崇,究其根源,在于它承载着无数游子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寄托着浓浓的乡愁。可以说,“村晚”是齐鲁大地上的一道亮丽乡村风景线,它宛如一面清澈的镜子,清晰映照出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又恰似一条坚韧的纽带,紧密串联起乡村的往昔岁月、当下发展与未来憧憬,它让沉睡在乡村记忆深处的文化瑰宝重新焕发生机,让人们在欢笑与泪水中感受到乡村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无限活力。
搭桥——文化服务暖人心
从更深远的意义来讲,“村晚”是党和政府连接乡村群众的坚实桥梁,依托“村晚”这一平台,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得以深入山东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有效提升了农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同时,“村晚”也是推动文明乡风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力量,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一个个充满乡土气息的节目,将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善良等传统美德融入其中,让村民在欢声笑语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赋能——文旅农商促增收
“村晚”还具备溢出效应,是推动“文旅农商”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一环。通过与民间艺术文化大集、非遗展示、旅游推广等活动的有机结合,可以展示乡村产业、好物、特色景点等,提升乡村知名度,促进农民增收。以滨州市惠民县胡集镇“村晚”为例,每年与“村晚”同期举办的书会,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凭借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纷至沓来,有力地带动了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新春佳节,山东的不少“村晚”已成为体验齐鲁乡村生活的名片,成为乡村发展迈向新征程的重要契机。未来,我们应继续挖掘“村晚”的潜力,让其成为促进农民增收、传承乡村文化、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让这股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烟火气”燃烧得愈发旺盛,照亮乡村迈向繁荣富强的新征程,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作者:张天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