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深意的环境日:用绿色绘就美丽山东新画卷
又是一年环境日,今年的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山东来说,今年的环境日更有深意,因为国家活动主场设在山东。
为何花落山东?
这是对山东的认可,也是激励。建设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是亿万齐鲁儿女的共同心愿。近年来,山东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2022年,PM2.5浓度连续三年以年均10.3%的幅度显著改善,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首次超过80%,黄河流域、南四湖流域优良水体比例首次达到100%。数据是硬指标,百姓的满意度更能说明问题,连续两年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总体满意度超过93%。水清了,山绿了,空气好了,随处可见的惊喜变化,带来了自上而下的一致认可,这也将激励山东和山东人民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做出更大的努力。
这是对山东的考验,也是责任。山东是经济大省,环保责任义不容辞,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从来不是矛盾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如何处理好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考验山东每个城市的定力和智慧。看烟台,一方面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方面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海阳核电项目便是烟台绿色低碳转型,推动能源结构调整的最好案例。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一战略目标,烟台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推动重化工业转型、低碳技术研发推广、绿色发展机制创新,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更低“含碳量”、更多“含绿量”、更足“含金量”。还有更多的城市和烟台一样,他们正用实际行动,共同书写山东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
这更是对山东的期待。保护环境、推动绿色发展是一项长期工程,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还有很多硬骨头需要啃,还有很多瓶颈等待打破。山东有信心,更有定力,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以生态之变让“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常态,让绿色成为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作者:邹少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