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亮优揭短】数字赋能,“智慧医保”让群众更有“医”靠
【编者按】为进一步宣传典型、查找短板、补齐弱项,持续助力烟台优化营商环境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人人都能优化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烟台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亮优揭短”宣传。6月1日,“亮优揭短”采访组走进烟台市医保局,通过全媒体视角,深入挖掘亮点工作,探秘烟台医保以数字赋能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路径和典型应用场景。
胶东在线6月5日讯(记者 邬勇)曾几何时,到外地看病,是群众心中的一件难事。转诊转院,需要本地医院开转诊单同意,异地备案需要开常住证明,外派工作需要单位申报,比办手续更难的是,还要全额垫付医疗费,回参保地报销……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做好跨省就医结算服务,让群众在异乡更有“医靠”。
“取消异地就医备案证明材料,‘异地长期居住人员’不再提供户籍证明、居住证明等材料,‘临时外出就医人员’不再提供转诊转院或急诊证明等材料。取消省内临时外出就医备案手续,持社保卡、医保电子凭证或身份证可直接联网结算。取消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数量限制,直接备案到就医地。”6月1日,山东省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集中宣传月活动在滨州启动,烟台分会场同步启动,广大市民纷纷前来咨询。


在烟台市医疗保险事业中心主任李大鹏看来,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是国家、省、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实事,也是群众关注的身边事。在烟台,除了简化办理材料外,待遇保障也得到提升。“降低临时外出就医首先自负比例,由原来最高40%,统一调减为10%。急诊抢救视同备案,方便急诊病人直接结算。”
简化办理材料,提升待遇保障,有减有加,章法有度。减掉的是人民群众的当下难题和后顾之忧,增加的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2022年全省居民满意度评价中,烟台“基本医疗”位居全省第二,群众医疗保障满意度和获得感显著提升。
细细思量,是什么保障便捷高效的医保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没错,秘诀之一:推动服务创新与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建成全省首个医保独立信息系统,实现数据资源集中、服务能级提升,进一步健全了医保“掌办”“网办”服务体系,真正做到“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
“以前,患者需要带着申请表和病例到所属医保地办理。现在,符合条件的,一出院就可直接到我们医院的医保窗口‘一站式’办完。”在烟台山医院东院区,医保科副科长苏凌飞介绍了慢特病办理业务情况。医疗机构是群众获取医保服务的第一线,烟台市医保局将医保服务拓展到全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不断充实医院医保服务内容,让“医院端”成为医保服务的最前沿,让群众在看病就医的同时,及时便捷享受医疗保障服务。
“工作开展以来,医院即时办结门诊慢特病达10万人(次),占门诊慢特病办理总数的85%以上。”李大鹏表示,对门诊慢特病办理业务流程进行再造,患者可在全市183家就医医院直接申报门诊慢特病,打破属地管理限制,无需再回参保地医保经办服务大厅申报,71个病种实现“一次办好”“全市通办”。


在向前拓展、逐步实现医院服务“零障碍”的同时,烟台市医保局还主动向下沉淀,力求基层服务“零死角”。乡镇、街道、社区和窗口是医保工作的基础。依托乡镇卫生院、党群服务中心等建设医保服务站,服务范围覆盖全市全部乡镇(街道),将14项高频业务下沉至医保服务站办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逐步实现医保业务“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目标。
走进黄海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眼就能看见一份《医保工作点服务事项》,上面清晰的写着:医疗费用联网结算;高血压、糖尿病‘两病’申报受理;异地就医医疗费手工报销代传结算;意外伤害费用审核办理……中心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姜鑫介绍,“居民在外地就医产生的医疗费用、大型医院产生的检查费用,原先需要到参保地进行费用上传,现在通过我们医保服务站可以进行‘代传’,方便费用的及时结算。”目前,中心服务人口接近20万人,签约的有4500余人。

数字赋能,“智慧医保”让群众更有“医”靠。近年来,烟台市医保局以群众满意为目标,推动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沉淀、末梢向前拓展、评价向后延伸,建成了城乡“全域覆盖”、24小时“全时运转”、线上线下“全态服务”的医保经办服务体系,服务企业和群众更加高效、便捷,为全市营商环境优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且看,71项“掌办”23项秒办,烟台医保服务插上智慧翅膀。此外,烟台还在全省首个上线医保电子票据;全国首创医保电子凭证“五位一体”医保身份识别,在全市定点医药机构部署安装医保电子凭证识别设备6500多台;全省首家推出互联网医保购药服务,覆盖1240家药店……通过这些实打实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烟台市医保业务办理时限缩减85%、申办材料精简69%,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