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接收简历” 让学习回归教育本真
近日新华社发布消息,北京市教委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下了“禁令”,坚持免试就近原则,严禁对学生挑挑拣拣,以“接收简历”等方式选拔学生。
看到这个消息,笔者只想说,早该如此,善者善也!必须坚持教育资源的公正,减少教育机构对家长的内卷,把学习归还给学校。
前几天,一位朋友讲述了她孩子小学的入学,让她至今迷茫,而且担心是不是自己耽误了孩子。事情的起因是她没给孩子报幼小衔接班,据她说,全班就她儿子一个没有报过,所以孩子很多东西不会,明显得跟别人拉开了距离,这让她非常焦虑。
她原本觉得孩子去上学就是学习的,如果提前都学了,还去学校做什么,这才没给孩子报幼小衔接班,但现在自己的孩子落后别人,她就觉得是不是做错了,对不起孩子,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笔者这个朋友的心理就是很多家长报班的心理,如果不报,自己的孩子落后了怎么办?教育机构正是利用这种心理,让家长们不断内卷。这就像一场赛跑,本来要等发令枪响了才可以开始,有了第一个人抢跑,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如果不禁止这种行为,那么这个比赛就没有规则可言。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只要孩子能领先,他愿意。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种付出和回报值不值。家长们付出的是财力、精力以及孩子闲暇的快乐,尤其是双职工家庭因此疲累不堪。得到的是什么呢?比如幼小衔接班,不过就是早点学会了拼音,多认了几个字,或者字写得更工整点,这种差距真的是差距吗?
笔者再说个小故事:有一年假期,老家的侄女去上数学辅导班,按照课表,她一个暑假要把下学期的数学课本全部学完,用一个月赶半年的课,还是一个在数学上有弱势的学生,结果可想而知。可是她的妈妈说,大家都是这样上的,别人都学你不学,你就跟不上课程进度。
笔者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课程进度不是在学校在课堂上掌控,而是在暑假培训班里进行。很多家长不是没有这份质疑,只是他们没有选择,“你孩子不学就会落后其他孩子”,这句话能打败大多数的家长,可能学霸家长不受此影响。
于是,我们很多家长就这样被携裹进了内卷大军,在一些教育培训机构的游说下,上各种各样的培训课,参加各种形式的竞赛,在日复一日的焦虑中,扯着孩子奔波在耗费财力精力的课外班之路上,筋疲力尽却不敢停下。
爱自己的孩子没错,做这种选择也无可厚非。只是家长如此费心费力,但结果未必是好的。
就拿笔者侄女来说,她的数学仍然是她最差的科目,在班级成绩也不理想。她说每年寒暑假都被硬塞了一脑子数学知识,开学后本来就不爱学,然后又觉得老师讲的似乎都会,上课就更听不进去了。如此恶性循环,她的数学成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不断下降。
我们都知道新鲜的知识才能让人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她需要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而不是填鸭式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无论是体系和课程都是经过教育界很多专家学者多少年修订而来,相比教育机构的课程,自然更符合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
当然,笔者也不是说所有的教育机构不好,更希望家长们选择的依据是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说到这里,大家可以去翻找一下关于一些高考状元的报道,这些状元也上培训班,但他们的选择大多是一些兴趣类和体育类,而且状元们基本都是多才多艺,爱好广泛。
笔者觉得,校园才是学习最该存在的地方,家长应该作为学校教育的辅助而不是主体,教育培训机构应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效补充。所以请把学习还给学校,让孩子的爱好和兴趣主宰培训机构,家长们更请停下你们的焦虑。
相比而言,北京的家长们是幸运的,北京市教委发布的《关于2023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强调了“四个严禁”。严禁以考试成绩和各类竞赛证书、培训竞赛成绩、考级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严禁以面试、评测、接收简历等形式选拔学生;严禁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以培训班、校园开放日、夏令营等形式提前招生、选拔学生;严禁任何学校以实验班、特色班、国际部、国际课程班等名义招生。
希望北京的入学“严禁”能引起更多城市的深思,制度政策的公平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体现。不接简历,不看成绩,素质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关乎我们孩子的健康成长,更关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
作者: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