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胶东观潮 > 原创

了不起!全球首个专业化干散货全自动化码头从烟台开先河

2022-11-17 14:21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

  “愚公”于新国、“磐石”卢聪、“机械师”周思远、“拼命熊猫”栾文轩……

  乍一看像不像游戏中的人物?

  其实,他们是山东港口烟台港“于新国创新工作室”团队的成员

  一起干成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建成全球首个专业化干散货全自动化码头

  11月10日,乍寒仍暖的海水,荡漾在山东港口烟台港40万吨矿石码头,一艘实载39.1万吨巴西铁矿的“远识海”轮,正在这里进行卸货作业。6台橙红色卸船机挥舞着“机械臂”,用抓斗将铁矿稳稳地抓取出舱,运送到传送带上,飞转的皮带直接将远来的铁矿送到了堆料场。

  卸货现场无一名工作人员,只有几千米外的中控室几名工作人员通过屏幕监管着设备工作即可。不仅如此,混配、装车、装船、清舱同样实现了自动化,码头再也不复人山人海的劳动密集作业场景了。

  站在码头前沿,山东港口烟台港矿石公司副总经理于新国自豪地说道:“我们曾创下29小时完成40万吨铁矿石卸货的港口纪录,至今仍然是这个纪录的保持者。”

微信图片_20221116083934

  几千米之外,自动化让干散货乖乖“听话”

  自动化有多神奇?记者在中控室看到,依靠10个屏幕、10个操作台,就可以操纵整个码头18台大型设备,实现铝土矿、铁矿石、煤炭等干散货自动化作业。工作人员只需通过屏幕监管设备工作情况即可。

  干散货与集装箱,从字面意思看堪称一对反义词。集装箱有多齐整,干散货就有多零散。

  曾经,于新国很向往“集装箱自动化”作业。的确,当你俯看集装箱森林,眼前的集装箱一个一个地被放下,又一个一个精准地被抓走,有如身临科技大片般震撼的效果。再看码头上的干散货,不仅自身形态不同,货堆一挖取还变形,抓斗位置得实时变换,根本无法像集装箱一样点对点精准操纵。干散货的运输船舶类型不同也是一个大问题,因而在全球,干散货自动化码头的研发建设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遇难则强。为了实现干散货自动化码头建设,于新国带领团队化整为零,各个突破,然后串联起整个系统,轻松实现自动化。依托全球首创“全系统、全流程、全自动”控制技术,在卸船机上安装激光雷达,相当于人的眼睛,通过云计算,相当于人的大脑,让“眼睛”和“大脑”严密配合好了,就能指挥干散货设备机械去精准完成自动化作业任务了。

微信图片_20221116083937

  这组数据最有说服力:

  首创全球领先的卸船自动化技术,综合接卸效率提高21.9%;

  首创全球领先的装船自动化技术,散货装船综合效率提高22.6%;

  首创全球领先的装车自动化技术,火车平均在港停时压缩20.8%;

  首创全球领先的清舱智能化技术,改变了传统人工下舱作业的工作状况,实现了清舱作业无人化、自动化、智能化;

  首创全球领先的四种物料自动混配技术,自主研发干散货高精度自动配料系统,并获得国家专利授权;

  创新推出流程线设备故障预控系统技术,码头流程线设备技术状况可实现全天候实时监控;

  创新推出全球领先的料场数字化技术,动动手指便可实时掌握堆场信息。

  创新成就卓越。在2021年2月,长期致力于干散货码头自动化技术创新研究的“于新国创新工作室”,被交通运输部授予“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自动化码头技术研发中心(山东港口烟台港研发基地)”,主攻方向为干散货码头自动化技术。同年围绕这一技术,“智能清舱设备研发”“设备智能巡检及故障预控”两个子项目被列入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智慧港口科技示范工程”课题,获省科技厅补助。今年,团队荣膺2021年山东省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榜首,技术成果和工作业绩再次得到各界高度肯定。

微信图片_20221116083921

  25名骨干成员,一起破冰蝶变书写传奇

  “愚公”于新国带领的团队,有骨干成员25人,其中正高级工程师1名、高级工程师8人、首席技师2人,平均年龄35岁。

  8年前,干散货自动化是港口领域的一块“坚冰”,于新国创新工作室当起了破冰人。在经历了数不清的反复调研、推敲、复盘的基础上,团队决定针对矿石码头特点,从提高铁矿混配精度入手,将堆取料机的自动化升级改造,作为干散货码头自动化“破冰”的首个突破口。

  取料恒流量是实现铁矿石精准混配的核心环节,做不到恒流量取料,精准混配就无从谈起。为实现两种以上物料同步到达指定位置,使斗轮机取料更均匀,他们在上千个研发思路及方向中,不断推翻归零,失败、重启、再失败、再重启……只为“结果再精准一点,误差再缩小一点”的执著信念。

  正值炎热盛夏,闷热的机房比室外的温度还要高,却被当成“于新国团队专用桑拿房”。团队核心成员在里面一待就是10多个小时,里外衣服都能拧出水来,为的只是获取一个个精确的实时电流值反馈。

  他们在10米高的料堆上一待就是一整天,逐个边角调整试验参数。现场边角看不清就跑到货垛上蹲点看,看完再回设备上改参数,一天之内在现场来回走个几万步是每个人的“家常便饭”。

  历时百天耗费2000多个小时“鏖战”,关键核心技术终于被攻克。

  经过15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和反复试验,终于在2015年9月成功研创了全球首个自动化高精度混配矿控制系统。

  通过高精度皮带秤、多机协同控制、动态补偿等多个独创技术和设备,实现货物配比实时监控、参数自动调整,烟台港铁矿混配成品铁、硅含量标准差控制在0.2%以内,达到行业一流水准,成为全球首个且唯一能够实现四种物料自动混配的码头,率先打开了转口日韩铁矿业务的新局面。

  突破高精度混配技术,成为烟台港干散货码头自动化升级的“破冰锤”!

  但,干散货码头自动化升级的万里长征只走了第一步,还要对整条作业线的技术进行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实现全系统、全流程、全自动。困难如堡垒,技术遇瓶颈,作为山东港口科技工作者,于新国创新工作室团队笃定建设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目标,一个一个去攻破。

微信图片_20221116083932

  港口自动化建设的核心主要在模型算法的优化完善及数据采集上。在项目建设之初,这一切都是“零”。

  “愚公”于新国拿出了“移山”那股劲头,跑遍沿海9省17市港口,把能搜集的技术资料全部找来,一段段推敲、一字字揣摩,整理出了整整三大箱共计百余本学习笔记及千余份设计手稿,与大家第一时间分享学习。堆场内、卸船机上,大家同吃同住、边学边想。

  一心沉浸在研发攻坚上,孩子高中3年来,于新国一次都没有参加过家长会。作为团队的“定盘星”“主心骨”,每当攻关遇到难题,于新国就领着大家一起开展“头脑风暴”,集聚智慧,突破瓶颈。他常常鼓励大家,“我们开发干散货自动化码头技术,就是‘愚公移山’,干一点就离最终的目标近一点,只要我们不服输、勇向前,就能找到方向、蹚出自己的路来。”

  在清舱机械与自动化卸船机互锁安全策略研发过程中,于新国带领卢聪、周思远、刘春阳等团队主要成员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背着40多斤重的设备,在二三十米高的船舱爬上爬下进行定位调试,长此以往的高强度“体能训练”,泰山十八盘在他们面前成了小儿科,因为他们每天都要攀爬10多次。为及时准确地向卸船机反馈设备姿态及舱内状况,实现舱内“无死角”全面扫描,有时他们在闷热的船舱内一待就是一整天,轰鸣的机械声既像他们内心奋斗的激情“战鼓”,又是驱赶他们困意的“兴奋剂”,艰苦环境中反复试验,收集数据,脱下防护服,褪下的鞋套里都能倒出一汪水。

  与困难“掰手腕”,每个团队成员都在与时间赛跑。

  “磐石”卢聪,38岁的程序员。主要负责十余个平台系统的开发与维护,累计开发近千个模块,高峰期平均每天要调试程序近百次,累计提出的自动化设备效率优化方案,多得数不过来。

  担任整个项目“机械师”角色的周思远,在攻坚船舶偏载智能检测系统整整7个昼夜后,咬着吃剩下的半个馒头就睡着了。

  负责堆取料机操作系统前端应用及调试的团队成员刘春阳,在现场一待就是30多个小时,成功解决自动取料边角控制问题;

  “拼命熊猫”的栾文轩,在设备调试关键时期,坚守现场连续几周不回家,每天只睡3-4小时。

  为了调试优化卸船机自动化,宋辉辉顶着近40℃的高温在60米高的卸船机上一待就是一整天。

  负责堆取料机及装车机项目的王招平,“连做梦都是‘堆取料机运转是否正常’的梦话”。

  团队成员王海洋孩子年仅4岁,急需赴北京长期接受治疗,而当时也是技术研发的关键期,“媳妇,你先带着孩子上北京,我处理完手头工作就过去”,这一处理就是整整6个多月,每逢电话视频,孩子总说的一句话就是“爸爸,我疼”。

  ……

微信图片_20221116083929

  奋楫者先,勇为者成。誓将干散货码头的全自动“大脑”贴上“国”字标,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的团队年轻成员,坚持实践创新,逐项突破,攻克了道道关键难题:三维仿真精度均达到15厘米内;三维图像更新时间达到10秒以内;首创智能抓取算法模型;首创高点抓取模型……同时先后研发出自动化堆取料控制系统,实现作业过程中自动垛型扫描、自动对位、自动开层、自动取料、自动回转,兼具防碰预警、塌垛应急处理等功能;研发出抓斗智能防摇系统,将抓斗在行进过程中摆动幅度控制在5厘米范围内,解决了抓斗精准控制的难题;研发出自动化装船控制系统,用激光扫描技术自动获取和识别船舱边缘数据,利用GPS定位技术提升定位精度,并根据配载图建立装船换仓模型,有效预防船舶偏载;研发出自动化装车机控制系统,建立换车厢装车模型。

  点滴溪流、汇成江海,一次次开拓性的创新之举,最终换来了最后的成功。2021年12月22日,山东港口在烟台港向全球正式发布“全系统、全流程、全自动”全球首创干散货专业化码头控制技术,为全球传统干散货码头自动化升级提供了示范样本。

  发布会上,北京理工大学毛二可院士团队成员、动力控制教授张鹏奇说:“山东港口烟台港实现码头卸船、水平运输、堆取料、装车、混配、装船等全过程的作业自动化和集中管控,为全球首个实现全系统、全流程、全自动干散货专业化控制技术的作业码头。研究成果为国内外散货码头的自动化建设提供了示范应用场景,意义重大。”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齐志权表示,山东港口烟台港散货码头的自动化、智能化建设,为实现散货码头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样本,在烟台成功打版

  全球首创干散货专业化码头控制技术,于新国创新工作室成功了!

  胸怀“国之大者”,剑指“国际领先”,山东港口烟台港“于新国创新工作室”团队用“山港智慧”打造全球干散货自动化码头建设“中国样本”,彰显了烟台力量。更有意义的是,“共享理念”推动干散货码头作业方式不断精进。

微信图片_20221116083926

  团队协作,再接再厉,全球首创“智能清舱设备”横空出世,卸船机实现100%自动化作业。全球领先的“流程线设备故障预控系统”,码头流程线设备技术状况实现全天候实时监控,设备的预防性维修更加及时精准,在减少巡检人员的同时,大幅提升设备本质安全水平。创新推出全球领先的料场数字化技术,搭建“全自动散货无人机生产应用平台”,无需人为操纵,无人机自动完成“盘货”“巡检”等任务,精准计算堆场货物体积和重量,在广袤的堆场里来回奔走盘点货垛的人工理货成为了历史,堆场理货员“足不出户”动动手指便可实时掌握堆场信息,库场管理和生产组织更加科学化、精细化、高效化。

  于新国介绍,通过自动化升级,有效减员132人。面朝大海背朝矿堆的港口“蓝领”,在技术加持赋能下,变成了坐在中控室里监控生产画面、简单操作按钮和手柄的港口“白领”,人员作业本质安全进一步提高。在大幅提高综合作业效率的同时,有效助推港口节能减排和节支降耗,较传统码头能耗降低10%,年成本可压减4300余万元。

  笃行不怠,创新不止。虽然已经站在行业的“最高点”,走在技术领航的“最前沿”,“光环”加身的山东港口烟台港“于新国创新工作室”团队却始终保持着少有的冷静。效率还可以再提高,技术还可以更先进,系统还可以更智能,他们在干散货自动化控制技术“精”“尖”“深”上持续攻坚探索,“全球首创”榜单不断扩容。(记者 王向荣 通讯员 孔燕 侯永杰)

初审:郑坤 复审:王大鹏 终审:孙玲姿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新华每日电讯 |求是理论网 |人民网观点 |桂声时评 |齐网拉呱 |红辣椒评论 |凤凰评论 |观点中国 |今视网评 |东湖评论 |胡辣汤评论 |时评界 |西岸时评 |慷慨歌时评 |金虎时评 |长白时评 |华声评论 |南海时评 |东方评论 |齐鲁时评 |云南网评论 |金羊时评 |渤海潮评论 |闽南时评
联系方式
编辑:王编辑
地址:烟台市芝罘区传媒大厦9楼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