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评论  >  文体娱乐

《敦刻尔克》:小人物主导的一场“人民战争”

胶东在线 2017-09-11 08:56:51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新片《敦刻尔克》已在国内各大院线登录一周有余,口碑不错,似仍在升温。其实,想要“看懂”该片,必须了解77年前那场惊心动魄大撤退的一些历史背景,否则,就无法使这部海外“年度神作”在中国再续神话。

  不太了解那段历史的人会认为,被“闪电战”击溃的40多万盟军被德军包围后撤退,这有啥吹的?殊不知,敦刻尔克大撤退成功的意义,不仅在于保留了盟军的有生力量,体现了当年英国人的高素养,更展现了“小人物”勇于担当的气魄,极大鼓舞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士气,为后来欧洲战场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然而,从《敦刻尔克》中却看不出多少“战争大片”的味道,战争的“主角”丘吉尔、希特勒都没有露面,连成功撤退后丘吉尔著名演讲的广播原声都没用,而是由两位火车上的草民士兵代劳,看到的全是“小人物”。有人说,诺兰的新片就是想通过战争展现人性、生存等,是想为战争疗伤,而非展现战争的残酷,这话不假。但就是把其当成“战争片”来观赏,也就是“小人物”打的一场“人民战争”。

  诺兰因敬佩在炮火中渡海的二战士兵,以及冒着枪林弹雨自发驾船协助英军撤退的各种“小人物”而拍成了这部电影。他靠“本能”拍片,片中不仅到处是未知悬念,对话还少,飞机投弹时,演员以何种表情应对都没有“规定动作”。他把作战室的指挥策划场景全部删除,既不交待历史背景,也不提及伤亡人数,就是想呈现普通士兵、驾船百姓。尤其是民船由开始的一艘到最后8000多艘突然出现那种震撼人心的“主旋律”大片效果。

  国人大概都知道国内战争中老百姓推的独轮车,而敦刻尔克奇迹也是靠全民动员后百姓的民船创造。诺兰就是想展现“小人物”的勇敢、坚毅、担当。他放弃了传统战争片的全景式叙述,用行动而非语言去寻求突破。据称《敦刻尔克》76页的电影剧本里只有两页对话,诺兰结合了默片元素,从陆地出发的普通士兵、海上救援的平民、空中战斗的飞行员这三个视角,交叉剪辑让观众自己解读陆、海、空的战事,“从不同角度看待大撤退,构建撤退行动的大局”中“小人物”的作为。

  在战争片里,真正追求艺术效果的并不多,但诺兰对战争片“艺术”的迷恋超凡:士兵舰船中丧生、平民游艇上目视飞行员被击落、落海士兵、飞行员被平民搭救,场面从时间和空间交织在一起,汇聚成了多维度、同时发生的场景。片中,不是指挥官在指挥,而是“小人物”们在挣扎。然而,诺兰绝非在运用“战争把人变成动物”的手法,并没有呈现多少属于战争的血腥场面,他不煽情,而是刻意制造小人物的紧张。正像它的配乐一样,不是战争片常用的交响乐,而是“怀表的声音”,这听起来更朴实、贴切。

  是的,《敦刻尔克》中的主角,无论是海滩上的士兵、游船上的道森父子,还是天上的战斗机驾驶等员都是“小人物”,没有丘吉尔、希特勒,或是元帅、将领的运筹帷幄,看到的只有普通军人和平民,是他们在战争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诺兰把目光集中在“小人物”身上,大概是想告诉观众,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不仅有大人物,更靠“小人物”,讲述他们的历史,才是客观历史,放大他们在战争中的恐慌、逃生、麻木、饥饿、伤亡、勇敢、魄力、担当等,才更能展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的真实。

  历史的进程,更多是靠“小人物”推动。虽然《敦刻尔克》大致看来属于“战争片”,但从更多角度评判,它超越了战争片的惯常叙述方式,用仅属于诺兰的创作空间,为观众呈现出比战争片更值得深思的场景和涵义,即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虽然发出民船征集令的是政府,但大西洋中上演的百舸争流的壮观场景是人民的响应。“无组织、有纪律”的民间中,不仅有无权无势的草民,更有腰缠万贯的“土豪”牺牲家产冒死赶来。溃败的英国人“败而不散”,创造了“敦刻尔克奇迹”,这靠的不仅是40万军人,还有背后4000多万英国“小人物”。

  诚如诺兰所言:“人类有很多性格上的缺陷,但是他们的集体行动可以实现非常伟大的事业。”这“集体”中当然有“大人物”,但多数不还是“小人物”吗?由此,要说《敦刻尔克》属于战争片,那么,它也是由小人物主导的一场“人民战争”;没有人民,哪有权贵,更没有值得记忆的任何宏大历史。(作者:刘天放)

  【声明:本文为投稿网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胶东在线立场,仅供参考。】

责任编辑:张媛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