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胶东观潮 > 原创

朱波:别一味拥抱“微信+庭审”模式

2017-03-31 10:19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

  近日,界首市人民法院首次试行“微信庭审”,利用微信视频进行远程开庭。小龚和小阳的婚姻宣告解除,并且双方约定给孩子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原、被告表示无异议后,双方达成离婚协议。原、被告委托代理人签字,法官制作好调解书,整个环节持续约20分钟的时间,就将一起离婚案件成功调解结案。(3月28日《颍州晚报》)

  随着“互联网+”这一概念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一种从“互联网+审判”到“互联网+立案+送达+审判+执行+服务+管理”的全新模式在法院也应运而生了。所谓“微信庭审”,说白了,也就是法官利用微信办案群进行视频庭审询问,现场只有一个法官,当事人可以足不出户,坐在家里通过微信的案件办理工作群就可以参加庭审了。一般不是多么复杂、取证又少的小案件,半个小时以内,就能取代了传统审判模式。

  记得早在2015年12月,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全国法院首次试行“微信庭审”,此消息一经媒体报道后,立即引发社会热议,特别是法律圈内的专业人士,对这种庭审形式的创新更是褒贬不一。

  笔者认为,“微信庭审”是当今诉讼活动现代化的一种直接表现形式,它可以大大缩短办案时间,灵活办案空间,对减轻法官办案压力、解决目前法院系统普遍存在的“案多人少”状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像界首法院首次试行“微信庭审”,利用微信视频为文中的小龚和小阳解除了一场婚约,其案情不太复杂,证据不太多,且在当事人都会使用和熟悉微信的情况下,没有新的事实和证据,只是走一走法律程序,完全可以采用“微信庭审”这种新模式。

  话又说回来了,这种全新的庭审模式看似很美,可是没有法律依据或者法律授权。在法律程序上,很难保证“微信庭审”的正当性。法律诉讼的公开、公平、公正除了需要法官在审理案件中,对实体内容作出判断外,还需要庭审过程中程序的合理合法。因为“互联网+”能迅速发展的今天,法官在使用“微信庭审”时,当事人参加庭审、退庭如同拉人入群、退群这般随意。

  改革也好,创新也罢,但都不能偏法律路径。尽管我国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对电子证据有明确规定,但如何认定“微信庭审”的真实性,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法官不可能仅凭微信群聊时的言语或几张照片,就能认定证据的真伪。毕竟法庭是一个特殊的场所,代表着法律的庄严和法律的权威。而“微信庭审”,只是利用网络来审理案件,随意性很大,体现不出法律的威严。另外,当事人随意性发言等情况也很容易发生。因此,对于复杂多变的案件,需要取证核实、查证、印证的资料较多,“微信庭审”就不利于庭审程序的正常进行,它给人一种直观感觉就好像法官在与双方当事人“开玩笑”。 总之,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司法改革,借助“微信庭审”,一方面,既减少了当事人往返法院的诉累,又降低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另一方面,也大大缩短了法官的办案时间,延伸了办案空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法律的严肃权威必须要有形式上的保障,基层法院在最高法院没有出台一个互联网庭审的指导意见,统一互联网庭审的规范和基本要求之前,切忌一味拥抱“微信+庭审”模式。(作者:朱波)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胶东在线立场,仅供参考。】

初审:张媛 复审:王大鹏 终审:孙玲姿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新华每日电讯 |求是理论网 |人民网观点 |桂声时评 |齐网拉呱 |红辣椒评论 |凤凰评论 |观点中国 |今视网评 |东湖评论 |胡辣汤评论 |时评界 |西岸时评 |慷慨歌时评 |金虎时评 |长白时评 |华声评论 |南海时评 |东方评论 |齐鲁时评 |云南网评论 |金羊时评 |渤海潮评论 |闽南时评
联系方式
编辑:王编辑
地址:烟台市芝罘区传媒大厦9楼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