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10月20日讯“集装箱号识别率再提高0.5个百分点,就能突破99%了!”深夜的外理公司智能理货室里,屏幕蓝光映着姜程专注的侧脸,他正对着集装箱智能理货系统的后端数据反复调试参数。这位外理公司最年轻的技术骨干,用五年时间从“技术新人”成长为“创新骨干”,在港口理货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交出了一份充满青春力量的科创答卷。
初入职场:以“钻”劲叩开创新大门
2021年,刚走出校园的“95后”姜程怀揣着用技术改变传统理货作业的梦想,加入山东港口烟台港外理公司。这个年轻人话不多,总是低着头默默做事,可眼里藏着对理货业务知识的渴望,不管学什么都透着一股踏实劲儿。

见习期里,姜程在一线跟着师傅们一头扎进业务中,在接触理货业务时,他看得格外认真——老理货员拿着厚厚的单据,蹲在货物堆旁一笔一划记录,“这单子又写错了,得重填”“要是能省点事就好了”,姜程听着,默默把这些记在心里,之后每次跟着理货,他都主动帮着整理单据,仔细琢磨每一个流程。学习衡重业务时,他守在衡重设备旁,把师傅讲的操作要点、注意事项一条条记在笔记本上,遇到不懂的就趁师傅空闲时轻声提问,得到解答后又赶紧回去反复练习。几个月下来,他把公司的理货、衡重、水尺业务摸得门儿清,同时也更加坚定了用技术帮老师傅们解决麻烦的信念。
攻坚一线:以“闯”劲攻克技术难关
2022年公司“毕监平创新工作室”成立之初,他在师父毕监平的带领下成为工作室的一员。彼时公司正聚焦传统理货行业痛点,全力推进集装箱、件杂货、智能理货以及智慧理货调度指挥平台建设,每一项都充满技术挑战。姜程没有因“新人”身份而畏难,反而主动认领任务,充分发挥自身物流工程专业所长,从基础的需求调研到复杂的代码调试,全程扎根一线。


在集装箱智能理货系统项目里,姜程紧跟师父扎根现场,蹲在集装箱旁,手里的笔在本子上飞速记录识别效果,额头上的汗珠顺着眉骨往下滑,有的滴在笔记本上晕开墨点,有的流进衣领里,他却只偶尔抬手用袖子胡乱擦一把,视线始终没离开设备和本子。到了夜晚,工作室的灯常亮到深夜,“每一个数据都不能错,这可是系统优化的关键。”姜程对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反复比对,笔记本上写满的标注是他对工作的尽责和对智能理货的热忱。
推进件杂货理货智能化过程中,他跟着理货员天天泡在码头,从清晨到傍晚,鞋子上沾满泥点,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他不仅仔细观察记录流程,还主动帮着核对单据,亲身体验“人工纸笔记录”的烦琐——理货员在现场风吹雨淋不说,稍有不慎就要反复核对数据。“一定要把这些痛点解决掉!”他暗下决心,夜里回到工作室,又对着白天记录的笔记反复梳理,画流程图、想解决方案,常常忙到后半夜。经过无数次调整,最终成功将数据录入、核销功能迁移到手持终端,实现现场电子核销。
随着公司各业务场景智能化系统相继落地,姜程再次主动加入智慧理货调度指挥平台建设,用行动一步步靠近自己的初心。入职不到三年的姜程,全程参与了公司智能理货三大核心项目的关键环节。他用年轻人特有的冲劲与韧劲,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快速成长,让他投身智能理货的初心,在实践中愈发坚定。
深耕技术:以“创”劲破解行业痛点
在港口理货作业中,件杂货理货是出了名的“难啃骨头”,难就难在受困于传统模式的桎梏——传统人工绘制船舶积载图效率低,稍有疏漏直接影响后续装卸工作;现场货物拍摄识别受环境、天气限制大。2025年,当公司提出攻克这两大痛点时,姜程没多说一句话,只是在会议桌前默默翻阅过往密密麻麻的业务笔记,片刻后抬头轻声说:“我来牵头。”没有豪言壮语,却透着让人安心的笃定——比起初入职场时跟在师父身后记录的模样,如今的他早已能主动扛下重担。

针对船舶积载图绘制难题,他没有急于动手写代码,而是跟着经验丰富的理货组长跑现场。学习积载图绘制逻辑时,他不插嘴,只是默默把每步操作记满笔记本,遇到关键细节立刻掏出手机拍下细节,回去后一点点拆解流程,心里就一个念头:“必须让绘图功能装到手持终端!”那段时间,他几乎把“家”安在了工作室,工作室的白板上贴满了他画的流程图,从数据采集到终端适配,每个环节都标着不同颜色的修改痕迹。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改进,姜程与工作室成员成功开发出适配手持终端的“全场景”船舶积载图绘制系统。如今,理货员通过手持端实时核销货物信息,理货组长用平板电脑现场简单拖动操作完成精准绘图,绘图效率提升50%,客户竖大拇指的模样,让他觉得再累都值。
解决绘图难题后,姜程又盯着件杂货现场识别的“卡脖子”问题。“老伙计们靠肉眼查看货物唛头,风吹日晒还容易出错,得想个办法!”他还是老样子,每天早早去码头现场了解不同天气下的拍摄角度、货物情况,广泛搜集作业需求,最终确定研发智能移动机器人的解决方案。从设备选型到功能设计,姜程全程主导参与,他反复琢磨:“要拍得清、跑得稳,还得耐得住码头的活儿!”
智能移动机器人投用后,远程遥控、灵活拍摄的新模式相比人工操作效率提升50%。有老理货员感慨:“现在有机器人帮我们‘跑腿’,省力不说,数据还更准了!”看着机器人在现场穿梭,姜程依旧话不多,他用实干把“智能理货”的初心变成推动业务升级的扎实成果,默默将件杂货理货向“全流程智能化”稳步推进。
从初出茅庐的技术新人,到独当一面的创新骨干,姜程用五年时间在港口智能理货领域留下了坚实的足迹。他与师父毕监平凭借默契的配合成功斩获烟台港首届导师带徒排位赛“金牌师徒”称号;作为党员同时也是烟台港优秀团员,他主动拆解难题、手把手教操作,帮助年轻同事快速成长,不再是当年那个轻声提问的新手;面对镜头和赛场,曾经连发言都略显拘谨的他,在2025年烟台市“数据要素×”创新应用大赛上,作为主讲人从容讲解“集装箱智能理货系统”,最终项目拿下市级三等奖,这份自信与从容,是岁月与实践赋予他的成长。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参与技术成果的总结与专业研究,助力公司成功在国家级期刊发表三篇专业论文、取得一项发明专利证书、两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让港口智能理货经验真正转化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硬成果”。
“接下来,我要继续深耕智能理货技术,把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更先进的技术应用到理货作业中,让港口理货更智能、更高效。”谈及未来,姜程眼中满是坚定。这位年轻的技术人员,正以青春之志、奋斗之姿,在智能理货不断更新换代的潮头劈波斩浪,在港口日升月落的点滴岁月里扎根深耕,将属于他的青春印记深深烙在每一次精准理货、技术突破之中。


2020年全国“放鱼日”同步增殖放流活动在烟
山东滑雪高手汇聚“雪窝”烟台 赛场飞驰比
2000余名民间艺人齐聚
以新姿态奔赴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