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见过果实挂满枝头的皂荚树吗?
成千上万的皂荚果,如月牙般垂挂在枝头,沉甸甸的,让大树的枝条也呈现出一种丰饶的弧度。阳光照过来,青色的果皮上反射出深浅不一的光泽;一阵风吹过,荚果间摩挲着,发出“咔嗒、咔嗒”的声响,好似树上挂满了风铃。

△皂荚挂满枝头
初秋时节,在二七区樱桃沟街道黄龙岗,一棵300多岁的皂荚树,即将迎来它的丰收时刻。
黄龙岗有两棵古皂荚树,它们一南一北长在村里,一雄一雌。皂荚树是雌雄异株的植物,雄树长得粗壮而不结果,雌树相对苗条却果实累累。
在这棵结满皂荚的雌树下,走出了一位“感动中国”的排爆专家——王百姓。

△枝叶繁茂的皂荚树
皂荚树下的童年
“你们看到皂荚树上的那些长长的刺没有,我们小时候就用它来搞恶作剧,”王百姓笑着说,“我和伙伴爬到树上把刺掰下来,皂荚的刺很尖,用它扎人就是我们的恶作剧了,我们也不敢使劲扎,就轻轻地一碰,会有一点疼。”
74岁的王百姓,是著名的排爆专家、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曾入选“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30多年间,他排除了两万多枚炸弹,不知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他,说起老家的这棵皂荚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童年时在大树下的快乐时光。

△皂刺
“听我的长辈说,这棵老树好像一直都是这么大,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从老树的树根上又长出了一棵皂荚树”,王百姓说,“我小时候,新树还是棵小树苗,现在也已经很粗了。”
皂荚树长在院子的北侧,从外面看,老树新树一大一小间距只有几十厘米。多年前的夏天,王百姓在阴凉的树下玩耍、写作业。到了深秋,皂荚成熟变成了黑色,王百姓就会和父亲一起把果实摘下来拿到附近的肥皂厂去卖。“当时好像是5分钱一斤,我们一次能卖几十斤”,王百姓回忆着,“那时候这些钱也能补贴我们的家用。”

△皂荚
后来,王百姓当兵离开家,转业后在省公安厅从事防爆与排爆工作,这是一份危险性极高的工作,王百姓回老家的次数也变得更少了。倒是这几年退休了,他能经常回到老家的院子里,看看这位“老朋友”。
“回来打扫打扫卫生,要是树旱了就给它浇浇水”,这位与炸弹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英雄变成了园丁,“前几天我还给它浇水了,看着今年树的长势很好,结了那么多皂荚,心里也可高兴。”

△茂盛的树冠
“你看树旁立的保护牌,王百姓还是这棵古树的管护责任人嘞”,王军芳笑着说,她是黄龙岗村村民小组一组组长,“平常他不在家时,我们也会经常过来看看,还有村南的那棵‘雄树’,树龄是200年,都是我们村的‘宝贝’。”
多年以前,曾有人出20多万元要移走王百姓家的这棵古树,他立刻拒绝了,“这棵树就像家里的‘依靠’,它看着我们家,还有我们村几代人的成长,怎么能舍得把它移走。”

△皂荚树的根部
全村的宝贝树
王百姓不舍得,黄龙岗村的村民也不舍得。皂荚树浑身都是宝,树上结的皂荚除了能洗衣服、洗头,还能入药。
“小孩积食(消化不良)了,就用熟了的皂荚皮煮熟了服用,效果特别好”,62岁的张新叶一边说一边比划,“把皂荚皮剥下来,加水慢火煮上半个钟头,温温地喂给孩子,没一会儿肚子就不胀了。”
张新叶的家距离那棵老皂荚树只有三十多米,对她来说,这棵皂荚树就像是天然药库。她还提到,如果是大人岔了气,就剥开皂荚取里面的籽吃,但她特别强调:“一定要吃单数——三粒、五粒、七粒,可别吃双数。”问她为什么,她也笑着说不出具体的道理,只知道这是老辈人传下来的规矩,“反正管用,大家都这么吃”。

△粗壮的树干
村南的那棵雄树,虽然年岁还小了些,却更加粗壮,它独自长在一处土坡上,“以前这里是我们全村人‘歇晌’的地方,这棵树枝叶繁茂,下面全是树荫”,王百姓回忆着,“一到晌午,大家都端着碗到这里,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在树底下坐着凉快,可热闹了。”
如今,雄树下已经没有村民再去“歇晌”,这棵高大的皂荚树,所有的枝桠都朝着西北方向倾斜,仿佛在望向雌树。

?△雄树的枝桠向西北方向倾斜
关于这一雄一雌两棵皂荚树,村里世代相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听老辈人说,从前有群大雁衔着皂角南飞,一场暴雨将母雁浇得坠了地,公雁回头找她时跟雁群相撞,两只雁就这么一北一南摔在我们这黄龙岗上”,在雄树下,王军芳讲出了这个故事,“它们把皂角杵在地上当念想,守着守着就化成了树。”
虽然只是传说,但却给了这两棵树灵魂。两棵树就这么守望着彼此,对黄龙岗村的村民来说,它们不再只是普通的树木,而是承载着一段深深的情感。

雄树

雌树
三百年的岁月沧桑在它们身上刻下了不同的印记,两棵皂荚树也见证了村庄的变迁,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成长,早已成为村庄历史和文化的象征。
在王百姓的心中,老家那棵结满皂荚的雌树,更显得意义非凡。这位“感动中国”入选人物告诉我们他自己的一个小习惯,在惊心动魄的排爆现场,每次排爆之前他都会向家乡的方向望上一会儿,想想亲人,想想老家,想想那棵皂荚树,然后再义无反顾地走上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