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MG全媒体记者 任雪娜 通讯员 李婷婷 李儒琳
烟台,一座厚商之城,一片兴业沃土。跨入万亿城市行列,又跻身全省“三核引领”格局,烟台承载着6个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和3个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营商环境的持续升级——获评全国营商环境创新城市,营商环境考评全省一档、市场主体满意度连续两年全省第一。
日益优化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滋养着这片兴业沃土,孕育着经济发展的澎湃动能。未来,烟台生机无限。
搭建惠企平台,为企业赋能减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城市经济发展来说,企业就是源头活水,就是能量源泉。护航企业发展,是厚商之城的应有之义。
对企业来说,没有什么比“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更能给他们以获得感。围绕践行“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理念,我市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最佳实践,推进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攻坚,优化创新制度供给和服务模式,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助企惠企要有平台。近年来,我市全力打造了两个平台,一个是赋能发展的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一个是减负增效的涉企综合监管平台。与此同时,拓展“涉企联合检查平台”功能,将其升级为“涉企综合监管平台”,作为全市监管工作总门户,逐步实现所有涉企监管执法一个平台管理,做到政府监管“阳光运行、无事不扰”。
2021年6月,烟台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正式开通“政企通”企业服务专线。针对部分“疑难复杂”诉求事项,探索推行市县两级热线机构联动督办模式,提出工作建议并明确完成时限,推动问题快速解决、妥善处理,持续提升企业诉求受理解决质效。
叫响营商品牌,深化“放管服”改革
部门主动服务、联合上门验收、指导企业整改——如今,很多新办企业体验到了“高效办成一件事”的“烟台速度”。
烟台深入贯彻国务院“高效办成一件事”部署要求,将“一件事”集成办作为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确定数智赋能、一体联动、增值服务三种推进模式,推动国家首批13个“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落地落实,平均办理时限、跑动次数、申请材料分别压缩了68%、95%、76%,打造了“民事无忧、企事有解、政事高效”的服务新体验。
以“拍照一件事”为例,针对企业、群众证件业务办理过程中证件照片“多头拍照、标准不一、反复提交”的民生堵点,我市创新研发了“烟台e拍通”系统,率先在省内落地“一拍共享、一照通用”改革全国试点,目前已实现了全市262类政务服务、社会化服务场景证件照片共享通用。
自今年5月1日起,为切实解决企业和群众“上班没空办、周末没处办”的难题,烟台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中心继续发力,实行以“午间不间断、周六不打烊、假期预约办、24小时自助办”为主要内容的政务服务“全时办”机制。
烟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擦亮“烟必行”营商环境服务品牌——“互联网+监管”考核全省第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信用监管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涉企联合检查平台”做法被国办简报刊发,公平竞争审查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政企通”做法被国办简报刊发……
厚植法治沃土,让企业行稳致远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以“法护航·益企行”司法助企品牌为牵引,全市人民法院以设立园区法官工作站、司法助企联络专员等机制为载体,深入实地、下沉一线,面对面沟通联络,推动法企“亲清”“常畅”良性互动。围绕企业核心业务发展、常见法律风险点,两级法院通过入企结对联络、定期举行座谈、宣讲法规政策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到位不越位的诉讼服务,让企业家干事创业免除法律方面的后顾之忧。
营商环境好不好,纠纷化解机制是关键打分项。全市人民法院注重把纠纷多元调解、联动化解作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发挥好诉前调解、府院联动、专业审判、信用修复等机制的作用,为企业发展提供多元高效的司法服务。
为构建对企友好的制度环境、执法环境、监管环境,市司法局高标准制定了2024年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面落实,推进各执法部门制定并公示自由裁量基准,探索执法“观察期”制度;积极推进“标签式监管”和信用风险分类监管。
法治化营商环境少不了“信用+”的助力。为此,烟台不断厚植信用软实力。
围绕“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烟台市市场监管局扎实开展信用提升行动,联合市发展改革委在全市首批14个商超757家商户开展经营主体信用码应用试点,在商户显著位置张贴商户专属信用码,推动形成“查信用、用信用”的良好市场氛围和守信重信的消费环境。同时,通过差异化模式提升信用获得感:信用等级越高、抽查比例越低;信用等级越低、抽查比例越高。
烟台在全市范围内构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和政务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了部门系统贯通、数据共享,探索“容缺受理+无感核验”“信用分级分类+双随机”监管模式,被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通报表扬,获评全国第三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在全国261个城市信用监测中综合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