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开放之城|对接全球,产业国际化

来源:烟台融媒  2025-09-10 18:38:55
A+A- |举报纠错

  YMG全媒体记者 信召红 通讯员 王磊 郭健 孙媛媛 摄影报道

  黄海之滨,烟台高新区这片开放热土活力涌动。

  1990年成立,2008年单独设区,2010年升级国家级高新区,2016年跻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回溯历史,高新区成长的每一步都深烙开放印记。作为全国首家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中韩(烟台)产业园核心片区、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核心载体,高新区始终秉持开放姿态,在对接全球资源、推动产业国际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烟台对外开放版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近年来,烟台高新区锚定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目标,释放多重开放载体溢出效应,推动投资、贸易、园区迈向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放。如今,这里现代化产业园鳞次栉比,跨境电商货物高效流转,国际合作项目有序推进,一幅双向开放、协同发展的画卷正徐徐铺展。

  龙头引领,激活开放发展新动能

  走进艾多美(中国)有限公司,科研与生产的活力扑面而来。这家以跨境电商业务为核心的跨国企业,早已成为烟台高新区对外开放的“标杆”。

  自2017年落户以来,在高新区政策赋能与产业生态加持下,艾多美成功构建“1+1+1”全链条发展模式,上线销售平台、建设生产基地、构筑新流通体系,实现了从单一进口销售到进出口双向赋能的跨越式转变。依托这一体系,企业将烟台红富士苹果脆片、海苔、沙棘等特色农产品纳入全球供应链,为本土优质产品走向世界搭建起重要桥梁。

  如今,艾多美已发展成为烟台市首家也是唯一一家通过山东省商务厅认定的山东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企业和首批山东省重点培育的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并先后被评为烟台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百强企业、经济发展功勋企业等。

  除了艾多美,还有很多外资企业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绿叶医药投资、中集海洋科技集团、韩国三星旗下三星数据系统公司、培安(烟台)日用品有限公司等企业、项目纷纷入驻,带来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本土企业同样在全球舞台上绽放光彩。绿叶制药集团作为最早布局全球的中国药企之一,在中国、美国和欧洲设有研发中心,产品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1年至2025年,已有14款新产品在美国、中国、日本和欧洲多国获批上市,其中Rykindo^®成为首个由中国药企自主研发并在美国获批的中枢神经系统新药。自2019年以来,全国仅有10款新药在美国上市,而绿叶制药就有2款新药成功登陆美国市场,彰显出其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烟台钟表研究所有限公司则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将智能化计时系统推广至伊朗、越南、埃及等20多个国家及地区,参与越南河内轻轨及埃及、土耳其、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铁、铁路、场馆等项目的建设,在“一带一路”相关项目中的市场占有率超过70%,让“中国时间”服务全球。

  优化环境,筑牢开放发展“强基石”

  “服务专班人员一半会韩语,沟通零障碍!”谈及在高新区的发展,艾多美(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东奇满怀感激。在他看来,从政策解读到手续代办,从资源对接到问题协调,高新区“保姆式”服务贯穿始终,为企业发展扫清了障碍。

  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吸引外资、推动开放的关键。烟台高新区围绕打造对外开放高地,推行“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落实企业服务专员制度。针对外资企业,专门安排“一对一”服务大使,提供“全过程代办、全天候服务、全要素对接”服务。

  为助力艾多美发展,高新区不仅协助企业高管成功申请首批外国人永居“五星绿卡”,还全程指导其申报山东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从材料收集、撰写,到专家评审、现场核查,全程跟踪服务,最终推动艾多美成为烟台市首家获此认定的企业。

  在招商机制上,高新区同样创新突破。组建招商引资攻坚队,实施招商重大贡献“揭榜制”,梳理16个地块、31处可招商楼宇(厂房)资源,制定《招商引资载体推介手册》,明确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等关键指标,让企业选址更便捷高效。同时,依托科技与产业优势,加强政企联动,搭建常态化交流机制,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破解发展痛点,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欧洲健康美容巨头PM-International投资的培安(烟台)日用品有限公司,于2024年7月落户高新区,今年3月正式运营。项目推进中,高新区招商局联合科技创新局提供一站式服务,涵盖项目选址、公司注册、税务登记等;高新科创公司、党群工作部、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协同发力,解决租房装修、人才公寓、公积金转移等需求。得益于高效服务,企业上半年实现进出口额1亿元,销售额3亿元。

  平台搭桥,构建双向开放“新枢纽”

  “在北京的分公司负责研发,烟台总部负责成果转化和生产,既能依托北京的人才技术优势,又能享受烟台的产业配套和政策支持。”悠米科技负责人的话,道出了高新区“飞地招商”模式的独特优势。

  为打破地域限制、整合全球资源,高新区创新布局“一区两地”飞地孵化器,在北京打造“中关村?烟台协同创新中心”,形成“招引在外地,注册在本地、转化在本地、纳税在本地”的发展格局。中关村?烟台协同创新中心启用4年来,已引进小米谷仓、赛曙科技等优质企业80余家,推动31家烟台本土企业拓展北京业务,14家企业在北京设立分公司或研发总部。

  依托重大园区载体,高新区还打造特色产业开放集群。中韩(烟台)产业园建设以来,高新区累计引进韩资企业数量是产业园成立前的8倍。龙头企业艾多美中国总部带动9家配套企业、15个关联项目落户,实际使用外资约5200万美元,加上年内竣工投产的艾多美—三星国际物流中心项目和艾多美研发中心,将形成集“总部、研发、生产、仓储、物流”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国际招商产业园围绕海洋生物与医养健康产业,面向全球实施“标准地”招商,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增长极。

  依托全国首家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高新区发起成立丝绸之路高科技园区联盟,吸引16个国家59家机构参与,共建5个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累计转化科技成果300多项。

  关地协同,打通开放服务“快车道”

  海关驻区单位是高新区开放发展的坚实后盾。面对日趋激烈的外贸竞争,烟台海关技术中心立足职能优势,深化与地方科研院校、政府部门及重点企业的“关地协同”,从技术赋能、人才支撑、服务优化三方面发力,为外贸发展注入“海关动能”。

  在技术协同上,烟台海关技术中心联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烟台大学等,搭建“技术攻关+标准对接”平台,针对核电装备、化工等特色产业开展技术研发,帮助企业对标国际标准、突破贸易壁垒;在服务协同上,联合高新区管委推进“狂犬病免疫抗体检测实验室”资质申请,检测周期缩短至2~3天、成本降低近30%,解决动物源性产品企业跨区域送检难题;在人才协同上,与烟台理工学院、烟台职业学院共建实习基地,开设“国际检测标准”“外贸通关实务”课程,实现校企需求“无缝对接”。

  协同成效体现在企业发展实绩中。2024年,高新区173家外贸企业面对欧美加息、关税调整等压力,在海关与政府的鼓励扶持下,积极开拓东盟、俄罗斯、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依托出口信保、展会补贴等政策稳住外贸基本盘。以同德食品为例,受美国加征关税影响,其对美出口占比从25%逐步调整,但通过参加欧洲水产展、北美水产品博览会,成功扩大海外市场,2024年增速达66.32%,2025年上半年保持20%以上增长。

  今年上半年,高新区外贸进出口增长12.6%,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开放答卷。

  从黄海之滨到全球舞台,烟台高新区以开放为钥,解锁高质量发展新空间。未来,这里将继续深化制度型开放,拓展国际合作平台,培育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让开放的春风吹遍每一个角落,绘就更加繁荣的发展图景。

初审:李里
复审:王大鹏
终审:孙玲姿

相关新闻
下载烟海e家

映像胶东更多
视听中心更多

烟海e家   简介:提供新闻资讯、党务政务、民生服务、身边互动等服务。

烟台公交客户端   简介:随时随地查询公交运行位置,到点准时来接你,等车不再干着急。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