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MG全媒体记者 刘洁 通讯员 郭传义 姜乾 王芮 朱亚森 摄影报道
潮涌黄渤海,风劲好扬帆。
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烟台黄渤海新区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在“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奔赴中阔步前行。从外资企业持续增资、深耕布局的坚定信心,到本土企业扬帆出海、逐鹿全球的跨越升级;从“5+2+N”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夯基垒台,到自贸试验区、综保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的集成赋能,黄渤海新区正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引擎,驱动区域发展迈入新境界。
数据里看发展:40多年间,这里的地区生产总值从不足千万元到超过2300亿元,吸引60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来区投资,累计引进外资项目2200余个,其中世界500强项目141个,培育出“5+2+N”现代产业体系,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这里,既是外资涌入的热土、产业创新的集群,也是新质生产力蓬勃生长的战略高地,以一片海的胸怀、一座城的诚意,书写着开放与合作、创新与转型的交响乐章。
“外资深耕”增信心 产业立区夯根基
走进阿姿谊袜业有限公司位于惠州路的高端纺织项目,一座占地4.2万平方米的新工厂呈现眼前。
这个于去年底竣工投产的项目,总投资5000万美元,引入国际最先进生产设备,融合针织行业最前沿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这是厚木集团在全区投资的第4家企业,也是该集团全球首个高端纺织产品生产基地。
当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外商投资企业也纷纷用“真金白银”的连续增资,不断加码黄渤海新区。
汉高集团在黄渤海新区第5次增资建设的“鲲鹏工厂”已开始试生产。2027年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快干胶、厌氧胶、环氧胶等特种胶黏剂1.4万吨,预计年产值60亿元。“落户之前,汉高集团也考察过其他城市,但最终被这里高效的服务和诚意打动,选择了此处。”汉高乐泰(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忠雪回忆说。
外资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风向标。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共有60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来区投资,累计引进外资项目2200余个。
一个个优质外资企业的涌入和蓬勃发展,带来的还有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端人才,托举起的是日益完善的产业体系。
烟台光电传感产业园内,招商运营团队围桌而坐,正就多个在谈项目进行论证、商讨策略。该产业园是黄渤海新区立足产业基础、布局新兴产业的典型项目。这个去年9月交付运营的产业园,已签约静电吸盘、高性能密码芯片等项目,涉及半导体核心材料与设备、光电传感、信息安全、高端制造等领域。
这一产业园代表的正是黄渤海新区下大力气发展的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特色半导体产业。眼下,该产业已全面起势,拥有重点企业30余家,其中上市公司4家、高新技术企业20余家,构筑起涵盖设计、制造、封测、应用等全领域的“雁阵型”科技企业梯队。
锚定产业立区,如今,该区突破升级高端化工及新材料、汽车及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五大主导产业,引育做强新型储能和特色半导体两大战略新兴产业,抢先布局低空经济、数字经济等一批未来产业,已经构建起“5+2+N”现代化产业体系。
“出海升级”拓市场 新动能驱动跨越发展
稳住外贸基本盘、培育外贸新动能,也是黄渤海新区促开放的重中之重。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市场,黄渤海新区的企业积极走出去,通过技术输出、商业模式创新、资本赋能等,实现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再到“生态出海”的跨越发展。
今年上半年,东德氢能自主研发的液驱压缩机成功出口美国,实现了国产氢能核心装备在国际高端市场的重要突破,如今,其自主研发的离子液封压缩机也正在谋求进军海外市场。
万华集团跨国收购匈牙利宝思德化学公司,在当地建设的中国匈牙利宝思德经贸合作区已经有多家中国企业入驻,同时还吸引了来自美法德等十几个国家的企业。
荣昌生物积极推动三款创新药维迪西妥单抗、泰它西普和RC28-E,先后与西雅图基因、美国生物技术公司Vor Bio、日本参天制药达成独家授权,创新产品成功“出海”。
专业研发、生产、销售特种机器人的山东国兴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拥有5大系列60余种产品,已广泛出口至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
此外,力高新能源等诸多黄渤海新区的企业也积极拓展新市场、培育新产品、壮大新业态,持续为区域开放发展增添新动力。
新产品、新市场的开拓,让黄渤海新区外贸新动能澎湃。2024年,该区已与180余个国家(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贸易经营主体千余家,外贸进出口稳住两千亿元大关,在全市占比近50%、全省占比近7%。
跨境电商也是黄渤海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一大亮点。该区持续放大面向日韩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加速建设日韩消费品跨境电商中心,先后招引落户“菜鸟烟台优选仓”“京东综合仓”等龙头项目,先后培育起20余家新锐跨电企业,月均进出口过亿元企业5家。大力培育海外仓经营主体,星商电子、润州伟业、宏捷达等跨电企业已在全球4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3个海外仓,服务企业300余家。
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 多维赋能产业创新
抢抓发展机遇,把牢时代脉搏。2019年,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烟台片区的设立,意味着这片区域不断将对外开放推向新阶段,全面拥抱自贸机遇,进一步向高水平开放迈进。
在烟台港西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来自巴西的超大型油轮“阿力士”轮装载的原油正在卸船作业。作为全国铝土矿进口第一港,截至7月底,西港区铝土矿吞吐量已突破9000万吨大关,同比增长27.3%。
这背后离不开“区、关、港、铁”联动机制护航,该区高质量建设全球矿产品保税混配中心,获批全国首个保税混铜试点,在矿产品保税混配领域持续领跑全国。
围绕赋能全区现代化产业集群,该区探索形成以“枢纽自贸、科创自贸、产业自贸、便利自贸、蓝色自贸”五大特色品牌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从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跨省委托生产新模式到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从“关保通”到危险品“批次检验”监管新模式……企业在自贸试验区内经营发展,制度性交易成本更低、生产运行效率更高、资源要素流动更便利,自贸综合优势逐步显现。
综合保税区是开放型经济建设的重要平台,在深化对外开放过程中,黄渤海新区抢抓时代机遇,推动烟台综合保税区西区建设,放大政策优势,助推产业发展。
目前,烟台综合保税区西区已形成以电子信息为主、保税物流等为辅的产业结构,拥有完善的物流仓储设施和成熟的业务操作流程,可以为企业提供优质、完善的配套服务。
越开放越发展,一系列综合性博览会和专业论坛会议的落地,也为这片区域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近两年来,IBM中国企业级AI巅峰论坛、2025八角湾创新大会暨纳米材料与器件创新发展大会、2024年中国·山东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烟台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等活动的举行,彰显出黄渤海新区展会的大型规模和综合性,真正发挥了“兴办一个展会,引进一批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作用。
从全球资本的坚定选择,到本土企业的扬帆远航,再到开放平台的持续赋能,这里的每一次突破、每一次跨越,都在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注入新的内涵。
展望未来,烟台黄渤海新区将发扬奋勇争先、一马当先的“两先精神”,在高质量发展的航程中,续写更多开放发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