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开放之城|智慧海关,建高效纽带

来源:烟台融媒  2025-09-10 18:35:52
A+A- |举报纠错

  80年,是一段与国同运的奋斗史诗;80年,也是一篇与城同行的交响乐章——

  1945年8月24日,伴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被西方列强把持了80多年的东海关(烟台海关前身)回到人民手中,这是中国共产党接收并领导的第一个人民海关。2025年8月22日,烟台山东解放区海关关史馆正式开馆运行,这座静静矗立在烟台山下的老建筑,将革命烽火的激情、建设年代的奋斗与新时代的辉煌熔铸于一体。

  从烽火税关到智慧国门,从手工录单到智能验放,从被动开埠到RCEP枢纽,80年来,烟台海关成为城市面向世界的“第一窗口”和推动经济跃升的“核心引擎”,见证并参与了烟台从北方最早开埠的口岸,成长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现代化城市的辉煌历程。

  洋关旧事

  北方“十里洋场”传奇

  在山东半岛漫长的海岸线上,一座形似灵芝的岛屿静卧于碧波之上,这便是芝罘岛。千百年来,夹河冲积的泥沙与海浪的雕琢,塑造了这座天然屏障,也孕育出烟台湾的壮阔。

  循着烟台市芝罘历史研究会秘书长冷永超的讲述,让我们重温那段历史岁月: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山东登州(今蓬莱)被划为通商口岸。后来,英国领事马礼逊实地考察后,认为登州水浅滩薄,并且没有避风港,最终选择了天然良港烟台港。

  1861年8月22日,烟台开埠,成为我国北方最早开埠的口岸之一。1862年3月,东海关监督衙门成立,整顿各海口厘局,将山东全境沿海共23口厘局改制为东海关钞关,俗称“常关”。1863年,已经把持清政府海关实权的总税务司赫德,委任英国人汉南为东海关首任税务司,成立东海关税务司署,这就是所谓的“洋关”。

  “这时候,烟台口岸上同时出现了洋关和常关,洋关接管了对外贸易,常关只管理民船贸易。实际上,洋关的影响力和职能逐渐扩大,最后完全控制了常关,洋人控制的东海关税务司署对东海关拥有着绝对的统治权。”烟台海关关史馆专班成员刘永慧说。

  东海关的职能远不只是关税税务,还包括港口建设、灯塔修建、气象观测等港务,并代管邮政事务,参与发行了我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随着实权的扩大,东海关的业务领域逐渐扩及到政治、外交等领域。

  开埠的裂痕加深,列强的身影接踵而至,烟台港进出口贸易也随之快速增长。一时间,本地出口花生、发网、草辫、粉丝等随船远渡,进口五金、火柴等鱼贯而入,烟台山下的朝阳街上,洋行与商号林立,书写出北方最早的“十里洋场”传奇。

  烽火抗争

  党领导下的第一个人民海关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东海关管理权落入日本人之手,东海关税务司也由日本人担任。日军将沿海港口纳入侵华战争体系,全面控制了海关关税、港务管理、内外贸易和海上运输。

  血脉中的抗争从未停息,东海关华籍关员奋起抵抗,冒着生命危险支持抗日武装力量,将海关地图上的坐标,化作抗日武装斗争的生死线。纪永芳是当时东海关龙口分关关警大队的队长,他思想比较进步,在抗日武装的影响和动员下,他率先响应,最终率领关警员21人起义,加入到抗日游击队,还带来了大量的海关机枪、步枪等武器弹药。

  正是依托纪永芳带来这批英式机关枪和自造的迫击炮,当地抗日武装编成一个机炮大队,使得抗日武装增加了一个新的兵种。而自行参加抗日游击队的21名关警员被日本籍的东海关税务司开除。

  除了提供人员和武器,在异常艰难复杂的抗日形势下,东海关还将税款收入支援抗日。海关关税为国库收入,国民党政府更不允许以关税税收为各地游击队筹款。1938年9月,经抗日民主政权与东海关龙口分关协商同意,每月拿出关税税收的一部分作为抗日经费。

  “一开始是60%,后来因为抗日经费吃紧,一度把支援比例提高到了80%。”烟台海关关史馆专班成员张家宁向记者介绍,每一次提款的时候,抗日民主政权都给海关留下一份收据。从海关梳理的档案来看,整个抗战期间,东海关龙口分关共向游击队提供了超过8万元国币的抗战经费。

  无论是将海关税款化为抗日根据地的棉衣与子弹,还是为了心中的星火甘愿走上战火前线,对这些海关职员而言,在民族大义面前,他们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1945年8月24日凌晨,胶东八路军部队向烟台市区日伪守敌发起总攻,经过浴血奋战,占领了整个市区,烟台解放。也是在这一天,被西方列强把持了80多年的东海关回到人民手中,这是中国共产党接收并领导的第一个人民海关。1949年11月,东海关改称烟台海关;1950年,正式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烟台海关。

  在初创的岁月里,人民东海关对干部的培养和锻炼,犹如一所战地培训学校。这些优秀的海关关员就像即将点燃熊熊烈焰的星火,随着全国解放和各地海关的建立,被输送到全国各地、大江南北。即使在物资匮乏、战火纷飞的极端环境下,人民东海关关员仍然保持着革命热情。党指挥到哪里,他们就奔向哪里。南到海南岛,西到新疆边陲,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奋斗足迹。

  风雨兼程

  80年烟台海关的完美蜕变

  从历史烽烟中走来,向开放未来迈进。今年的8月22日,烟台山东解放区海关关史馆开馆运行。

  烟台山东解放区海关关史馆位于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海关税务司署旧址内。东海关税务司署建成于1864年,曾作为海关办公楼使用长达120多年,也是目前海关系统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办公旧址。该馆通过实物展品、多媒体装置、历史图片与文献资料,展示烟台海关的百年变迁,成为见证人民海关建设与发展的鲜活教材。

  在关史馆的“芳华”展区,一组数据令人动容: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有270多名干部从烟台海关出发奔赴全国各地,烟台海关也由此成为“新中国海关干部的摇篮”。一批批干部的输送,就像是一粒粒撒向全国的种子,将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言传身教给一代代海关人。

  80年风雨兼程,烟台海关实现了从初创守护者到开放赋能者的角色蜕变。在解放战争的烽火中,海关干部一手持枪、一手执账,保障了解放区物资供应与财政运转;改革开放初期,烟台海关率先优化监管流程、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助力水产、农产、机械等本土产品走出国门,服务大型外资项目落地,为烟台外向型经济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从烽火岁月到改革开放,80年中,海关所担任的角色在变,但“人民海关为人民”的宗旨从未改变。

  进入新时代,烟台海关持续释放制度红利,以改革之钥开启贸易便利新大门。数据是服务成效最直观的体现。据海关统计,今年前7个月,烟台市外贸进出口总值为3012.5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8.2%。在数据增长的背后,是烟台地区的烟台、龙口、莱州、蓬莱、海阳等5个海关,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围绕支持做大做强标志性产业集群、推动新兴特色产业聚链成势等5方面,研究出台20条硬核举措做支撑。烟台地区海关聚焦绿色石化、汽车制造、航空航天、清洁能源、生物医药五大标志性产业集群,实施“批次检验”“一站式化验”等通关改革;推动海工装备、海洋渔业、特色农业等优势产业聚链成群;支持“全球矿产品保税混配中心”“全国日韩消费品集散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在国际贸易网络中的能级。

  向新而行

  智慧赋能开启新征程

  八十载光阴荏苒,变化的是一往无前的奋进姿态,不变的是守护国门、赋能城市开放发展的如磐初心。

  日益发展的科技力量,让监管更精准、服务更温暖。以“智慧海关”建设为抓手,近几年,烟台海关实现了监管服务的能级跃升。在全国率先实施“批次检验”出口危险品检验监管模式改革,属地查检作业时效提升90%,改革模式已经推广至全国海关,并且在全国率先推广至出口新鲜水果领域;“旅检智链通”打造空港智慧通关体系,旅客通关效率提升50%;“E站通”数字化平台精准服务企业1356家,破解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成为关企互动的高效纽带。

  物流通道的宽度,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开放的广度。烟台海关量身制定中欧班列监管方案,推广“水水智能中转”“跨港区智能转运”等模式,持续提升港口集疏运效能。进口铜精矿转场检验将货物在港时长由10天压缩至2天,大宗商品“船边直提”“抵港直装”实现口岸“零待时”,为企业降本增效树立标杆。

  为打造更好的营商环境,烟台海关持续自我革新,优化对企服务机制。截至目前,“关企面对面”已举办十期,涵盖辖区化工、汽车、电子、食品等行业,组织开展AEO企业、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民营企业等专场活动,累计为132家企业解决177项诉求,回访满意度100%。针对农食产品出口,实施“一企一策”帮扶策略,推动企业获取境外注册资质。目前,辖区出口生产企业获境外注册达434厂次,助力“烟台苹果”“莱阳预制菜”持续扩大国际“朋友圈”。

  2025年,作为一个承载双份荣光的历史时刻——《烟台日报》创刊80周年与烟台海关建立80周年在此交汇。今日的烟台,山海依旧,气象焕新,晨光里的五星红旗在烟台海关大楼上猎猎招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烟台海关将继续秉持“人民海关为人民”的初心,推动现代化强关建设行稳致远,继续书写守国门、促发展的崭新篇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积极贡献力量。

  YMG全媒体记者 王鸿云

初审:李里
复审:王大鹏
终审:孙玲姿

相关新闻
下载烟海e家

映像胶东更多
视听中心更多

烟海e家   简介:提供新闻资讯、党务政务、民生服务、身边互动等服务。

烟台公交客户端   简介:随时随地查询公交运行位置,到点准时来接你,等车不再干着急。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