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全媒体记者 徐峰 通讯员 宫欣 摄影报道
烟台理工学院用22年完成多重身份转变,在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初衷下,与城市焕新同频共振。
从学科导向迈向产业需求,烟台理工学院正大刀阔斧地持续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教学提质改革,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育人方式链接人才与社会,为时代发展供给“新质生产力”。
产教融合破解专业壁垒,校企地共育“新质生产力”
2003年,烟台理工学院的前身烟台大学文经学院不断攻坚克难、自强奋进,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创新创业者和应用型人才。
2021年2月2日,随着《教育部关于同意烟台大学文经学院转设为烟台理工学院的函》正式公布,烟台理工学院完成转设,成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学校。同年,成立人工智能学院,面向国际智能科学前沿,布局工科专业的“数智化行进路径”,打造数智化教学平台,全方位赋能一线教学。
在规划产教融合主线进程时,人工智能学院“牵手”中软国际教育集团等高科技信息类公司,建立起实习实训基地,将课堂搬进产业一线,并不断在实践中精耕优化专业结构,紧跟市场导向和国家重大战略方向,推出“鸿蒙系统应用开发”“无人机技术应用”等贴近“科创时代”需求的微专业。“微专业+”校企地协同模式打通人才培养和地方产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也将高校创新教育的实际成效推上新高度。
烟台理工学院沿着规划清晰的实施路径,一步一个脚印踏出了优质育人路线。学校成立的产科教融合科研专班,围绕山东“十强”产业集群部署,建设了多个高水平科研平台,构建起了以产业研究院、产业学院为平台的科研与社会服务体系,通过校企深度融合,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来更好地服务社会。
就在今年,烟台理工学院数字建造与智能管理产业学院、特殊食品与健康产业学院凭借突出学科优势与产教融合成果成功入选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以“培育数字建造与智能管理产业新业态、推动数字建造提质增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使命的数字建造与智能管理产业学院,通过“政、校、企”协同创新,重塑人才培养模式。聚焦产业需求,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传统建造领域,打造涵盖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企业发展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学院。从学科导向迈向产业需求导向,打破专业壁垒实现跨界交叉融合,从单纯支撑服务产业向先导引领产业发展转变。
围绕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和山东省“特殊食品专项攻关计划”,特殊食品与健康产业学院聚焦特殊食品,依托烟台理工学院探索建设的校企共建“特殊食品”特色课程,利用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等学科优势,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通过与行业领军企业深度合作,推动产学合作协同创新。
烟台理工学院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的过程中,用“创新”说话,表达着高等教育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创新平台集成“智库”,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科技改变世界的观念广泛传播,在迭代升级中的高校科研领域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类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聚焦各行各业发展中的迫切需求加上了智能引擎。
2024年,烟台理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申报的“大型园区能源大数据技术烟台市工程研究中心”、人工智能学院申报的“智能视觉烟台市工程研究中心”获批立项建设。烟台市工程研究中心的获批进一步提升了学校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也为吸引、培养和聚集大批创新人才提供了平台,助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如此,创建专业“智库”平台的进程也在随之加速推进,同年,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近日发文《关于公布首批山东省数字经济创新平台名单的通知》,烟台理工学院入选山东省首批数字经济创新服务机构,实现了学校省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的又一次突破,更开创了学校面向“人工智能+”新工科科研工作新的里程碑。
烟台理工学院以人工智能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等工科院系为主体,面向区域内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紧跟“人工智能+”科技变革的实际需求,稳步推进和深化开展数字经济内涵式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工作,“人工智能专业实验室”“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室”“机器人工程专业实验室”等服务数字经济的创新科技实验中心“破土”建成,为地方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
着眼今年上半年,小岛屿国家绿色低碳发展交流与研究中心、烟台理工学院中小企业数智化赋能中心、烟台理工学院创新设计中心也在校揭牌成立。小岛屿国家绿色低碳发展交流与研究中心聚焦太平洋、加勒比海及印度洋岛国研究,深耕国际传播、战略研究、政策建言、学术探索、人才培育等核心领域,以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深度融合为路径,以“服务国家创新战略、助力地方绿色转型”为宗旨,精准聚焦我国与小岛屿国家在绿色低碳发展交流合作中的实际问题;中小企业数智化赋能中心致力于搭建区域性的跨部委、跨区域、跨行业、跨学科、跨所有制的高端服务平台,助力中小企业产业合作和创新发展;创新设计中心则专注于文创产品的研究、设计和开发,品牌形象设计与IP孵化,产业合作与孵化创新项目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欣欣向荣。三个高水平研究平台的同步启动,无一不在宣告着烟台理工学院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再次迈出关键一步。
分类分层改革教学模式,创新为人才培育提供养分
2024年,烟台理工学院护理学、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完成首年招生任务,育人专业架构进一步丰富拓宽。与此同时,烟台理工学院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总体方案出台,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产业”“管理服务”“文化创意”四个方向的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框架生成。
学校根据“重点突破、接续扶持、培育储备”三个层次组建学科梯队,近年来,新增《人工智能导论》等50门通识课程,建设百门应用型课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改造传统专业,布局构建新兴专业,探索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育人模式。修订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因材施教”,实施分类分层教学改革,构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核心+产业模块+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夯实专业育人地基。
着眼烟台理工学院“双六”发展思路,坚持“适合、融合、和合”的“三合”理念,从应用型高校办学思路出发,明确了“建设国内同类院校水平领先、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定位,从理论到实践,烟台理工学院逐步升级调整教学改革方案,探索专业创新所带来的实际成效,以人才育人才,随时代之变贡献人才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