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创新之城|“孵新”加速度 抢占高精尖

来源:烟台融媒  2025-09-10 18:30:50
A+A- |举报纠错

  

  YMG 全媒体记者 童佳怡 通讯员 范彬

  烟台光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山东产研科谱纳自控技术有限公司、氢探新能源(烟台)有限公司、山东久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若仅从企业名称判断,这好像是一批毫无关联的高新技术企业。但事实上,这些近4年内新注册成立的企业背后,都有着同一个“孵化推手”——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烟台)。

  这家由烟台市政府、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于2021年10月联合设立的新型研发机构,仅用不到4年的时间,就创造了亮眼成绩:成功引进、注册高技术企业33家,达到规上企业3家,转化科技成果367项,带动总投资超8亿元,项目营收突破3.7亿元,成为驱动烟台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为真正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产研院(烟台)究竟是如何用“创新力”撬动“大发展”的?

  全国撒网 以“高精尖”标准筛选项目

  翻开产研院(烟台)的项目汇总表,你会发现一个共同点:项目版图遍布天南海北。“大家一年到头,基本上都在外面跑项目。”该院相关负责人的话,道出了产研院(烟台)的工作常态。

  不同于传统的孵化机构,产研院(烟台)从成立之初就确立了“非高新不选”的原则。“传统产业项目的盈利空间再大,也不在考虑范围内。”负责人告诉记者,面对市场上数量众多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产研院(烟台)并未盲目布局,而是进一步将筛选标准精准锁定在“三个关键期”。

  “我们会精筛、研判出某一技术是否在国产关键技术替代的窗口期、新兴核心技术的导入期、产业链延伸的成长期。”负责人介绍。

  产研院(烟台)膜应用与工程研究中心的落地,正是这一筛选逻辑的生动实践。该项目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中国膜技术领域科学家、化学工程博士丁晓斌主导。

  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山东产研院(烟台)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新兴分离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与烟台的产业结构高度契合。

  秉承着让“实验室成果”加速变为“市场新动能”的初衷,经过专业的分析判断后,2022年1月28日,山东产研院(烟台)膜应用与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并配有完备的应用实验室、中试车间以及研发与中试设备。

  “膜中心已开发出VOCs分离膜、溶剂回收膜等核心产品,解决了制约国内半导体、显示面板、新能源电池等高纯‘卡脖子’试剂及电子级膜材料国产化率低的共性问题。”山东产研院(烟台)膜应用与工程研究中心的相里粉娟博士介绍说。成立至今,中心已有效解决了中节能万润、显华科技、德润液晶等烟台本地企业在液晶材料提纯、VOCs回收纯化中的技术难题。

  项目选得好不好,经济效益是最直观的检验标准。截至2025年6月,膜中心累计实现营收2677万元,累计签订合同额7321万元。

  精细培育“种苗树林”模式护航项目成长

  如果说“选项目”是孵化的起点,那么“育项目”则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产研院(烟台)创新性地构建了“种苗树林”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化培育模式,根据项目成熟度与产业链影响力,量身定制孵化路径,让每个项目都能找到最适合的成长节奏。

  “‘种苗树林’不是简单的比喻,而是一套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培育方案。” 产研院(烟台)相关负责人解释道。这一模式分为“引种、育苗、栽树、造林”四个阶段,其中“引种”和“育苗”主要面向单独的项目,而“栽树”与“造林”则更多地着眼于烟台本地产业链。

  “整套孵化流程既关注单个项目的成长,也兼顾产业链的整体升级。”负责人说。

  国内首个光电显示材料研发测试公共服务平台的成立,就是整套“种苗树林”培育模式的成功案例之一。该平台由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烟台)牵头组建,重点解决烟台乃至全国光电显示材料新产品研发周期长、产线试错率高、在线测试评估困难等方面的问题,加速光电产业链的发展。

  走进位于八角湾国际科创中心的烟台光电显示材料研发测试公共服务平台洁净车间,就像走进了一个正在运转的小型显示面板生产车间。

  “为了让烟台的材料生产企业‘足不出市’便能完成研发测试,我们提前模拟出完整的显示面板生产环境。”烟台光电显示材料研发测试公共服务平台技术负责人、烟台光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盛科介绍。这种“量产级测试场景”能让企业直接在贴近实际生产的环境中开展研发,实时获取测试数据、调整技术参数,不仅大幅降低了试错成本,更能让新产品快速匹配下游面板企业的需求。

  截至目前,该平台已为三月科技、显华科技、希尔德等烟台本土企业提供了60余项专业测试服务,成为本地光电显示材料企业的“研发加速器”。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平台的启用还极大促成了本地企业间的“协同创新网络”。比如,30余台设备入驻“山东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已为本地科技企业争取“研发补贴”20余万元;协助烟台三月PI取向剂成功导入京东方供应体系,大大缩短了显华在液晶及框胶材料、希尔德在光阻材料等方面的研发时间。再比如,助力京东方与中节能万润达成合作;与希尔德、台湾企业合作,实现异方导电胶膜项目落地。

  2024年9月,山东省创新发展研究院与烟台市科技局签署合作协议,依托烟台光电显示材料研发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山东半导体显示材料研发测试公共服务平台。烟台光电显示材料研发测试公共服务平台的成功,正是山东产研院(烟台)“种苗树林”模式赋能产业创新的最佳证明。

  数据显示,平台正式运营一年来,已获得意向订单700余万元,订单预付到账达400余万元。

  合纵连横 孵化项目“次第开花”

  在一套行之有效的孵化培育模式保障下,山东产研院(烟台)打破了“实验室”到“市场”“相望难相见”的现实困境,让创新链与产业链实现了无缝对接。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截至目前,该院共转化科技成果367项,其中成果转化形成新产品158项,成果商业化签订销售合同209项,实现百万级以上成果转化49项。

  作为市场化孵化机构,产研院的良性发展也促使不少企业落户烟台,寻求新发展。

  山东氢探新能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作为一家长期专注于氢能与燃料电池的控制与能源管理的公司,氢探新能源在2023年完成PreA融资之后,将公司总部设在烟台,形成了烟台总部基地+济南研发中心的布局。

  “清洁能源是烟台的重点产业链之一,而我们可以为‘链上’企业提供智慧化、数字化的控制系统解决方案。”氢探新能源公司负责人表示,该公司自主研发的PowerECU控制和仿真系统是国内唯一涵盖燃料控制硬件、基础软件、控制策略及系统仿真的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了30%。

  “我们希望未来能借助产研院(烟台)这一平台,研发出更多契合氢能产业发展需求的产品,为烟台的氢能产业‘添份力’。”

  随着孵化培育工作的持续开展,产研院(烟台)所孵化的各个项目都“次第开花”:

  芥子生物项目成功获批CRP/SAA联检试剂等22个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异方性导电胶膜(ACF)项目引进外资205万美元,掌握ACF用导电微球制造这一“卡脖子”技术;海藻纤维项目自主研制出无载体超纯海藻胶纤维材料,填补了国内海藻纤维研发领域技术的空白;高性能镍基高温合金粉末项目,其自研产品进入中航迈特、中国航空发动机研究院等供应体系……

  “2025年上半年,产研院(烟台)项目已实现营收7345万元。”产研院(烟台)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更多项目进入成熟期,未来这一数字还将持续增长。

  不到4年时间,产研院(烟台)用一套“选得准、育得好、转得顺”的创新打法,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样品”快速变为“生产线产品”,也为烟台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随着更多优质项目的孵化成熟、更多产业链协同网络的构建完善,山东产研院(烟台)将立足“创新孵化器”“产业助推器”的角色,在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道路上持续探索,为烟台打造区域性创新高地、实现产业能级跃升贡献更多力量。

初审:李里
复审:王大鹏
终审:孙玲姿

相关新闻
下载烟海e家

映像胶东更多
视听中心更多

烟海e家   简介:提供新闻资讯、党务政务、民生服务、身边互动等服务。

烟台公交客户端   简介:随时随地查询公交运行位置,到点准时来接你,等车不再干着急。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