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7月13日讯 7月12日,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临床中心”)在烟台山医院举办“科技志愿服务烟台行——脊柱专项能力提升行动”活动。

当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脊柱外科副主任赵永飞教授进行脊柱侧凸专题授课,与王天昊教授合作完成一例脊柱侧凸后路截骨矫形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手术以直播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如何精准显露、精准置钉、精准截骨、精准止血、精准植骨,进而将手术做精、做细、做好,达到少出血、不输血、快速康复的预期目的。
赵永飞教授认为,这种“下沉式”的志愿服务与远程指导相比,益处更多。“远程指导多为‘屏幕交流’,基层医生可能存在操作细节理解偏差,但无法及时纠正的问题。有了‘下沉式’服务,专家能够现场操作、即时纠错,结合真实病例讲解诊疗逻辑,帮助基层医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加之直播时的互动交流,能让更多医生从不同角度学习技术要点。这种“现场带教+线上传播”的形式,比单纯的远程指导更能帮助基层医生学习新思想、掌握新技术。

当日的活动设置了手术直播环节
活动当天下午,赵永飞教授到烟台山医院东院脊柱侧弯门诊坐诊,为前来就诊的家乡患者免费逐一检查、分析病情,提供专业诊疗意见。此次返乡义诊,不仅让烟台百姓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国家级”专家的诊疗服务,也体现了一位从烟台走出去的医学专家对故乡的回馈。同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原所茂教授还以“数字化技术在脊柱矫形手术中的应用”为主题,进行专题授课。

赵永飞教授回家乡义诊
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由国家科技部、国家卫健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和国家药监局于2019年5月批复成立,是目前国内骨科与运动康复领域唯一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心依托单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承载着强化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打造国家临床医学和转化研究“新高地”的重要使命与任务。
2023年至今,国家临床中心已在全国多地开展“科技志愿服务行”活动。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松俊教授以在烟台山医院举办的本次活动为例介绍说,“在技术推广上,我们不仅组织专家现场与基层医生开展深度交流、进行手术示范教学,还同步开设线上手术直播,让无法到场的医生也能实时观摩学习,缩短医生的学习曲线,打破地域限制,扩大技术辐射范围,加速先进脊柱诊疗技术在更大范围的普及。在基层赋能方面,一方面通过手术示教、病例研讨等方式,帮助基层医生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实操能力,助力当地医疗机构完善疾病诊疗体系,让‘复杂手术简单化,简单手术标准化,标准手术工程化’,更利于技术的均质化、普惠化发展;另一方面,同步开展义诊服务,直面本地群众的健康需求,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国家层面专家的诊疗指导,切实解决看大病远、看专家难的问题。”这种“技术下沉+能力提升+惠民服务”的组合模式,既推动了相关专业的整体进步,更让“服务群众健康”的使命落到实处,“示范一次,联动一片,提升一方”的辐射效应更加明显。

烟台山医院骨科成立于1958年。60多年来,在数代骨科人的努力下,现已发展成为拥有医护人员300多名、床位700余张、9个临床亚专业、17个病区的国家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山东省首批A级特色专科、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患者覆盖全省,辐射全国20多个省份,年诊疗量达20万人次、手术量突破2万台。
继5月17日参加国家临床中心举办的“五地联动”活动之后,烟台山医院再次参加“科技志愿服务行”活动,这表明双方的合作日益密切、不断加深。医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同国家临床中心深化合作、同向发力,在资金投入、专科建设、人才引育、科研创新等方面加压奋进,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全面推动骨科科研成果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区域带动效应,打造胶东骨科医疗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