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火爆出圈,单场76万预约购票人次,原价10元的球票被黄牛炒至500元,场均观众数甚至超过中甲联赛。这样的成绩让各地体育和文旅部门眼前一亮,福建也决定在今年第四季度举办“闽超”赛事。
“闽超”能否复制“苏超”的成功?或许,走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才是正途。
“苏超”的成功,有着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和发展条件。江苏经济发达且区域均衡,13个地级市实力强劲。各市间“散装化”的竞争性,经赛事转化为协同发展的动力,“德比文化”和“十三太保互不服输”的氛围浓厚,如南京与南通的“南哥之争”、徐州与宿迁的“楚汉德比”、苏州与无锡的“苏南德比”,呼应地域和历史文化,带动文旅消费。
福建与江苏,在地域文化、经济结构、足球基础等方面存在差异。福建虽为沿海经济大省,但内部发展不均衡,且城市数量也仅有9个地级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想要复制江苏13城那种激烈竞争的赛事格局,尚存难度。若单纯模仿“苏超”,恐面临东施效颦的质疑。
福建有独特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和妈祖文化等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元素可融入赛事,比如造势厦漳泉的“闽南德比”,或是结合妈祖文化打造特色杯赛,甚至可以考虑通过“民俗体验+体育观赛”的联动扩大受众。
在球队组建上,可探索创新模式,有网友建议打破传统的城市组队模式,尝试以宗族、方言、产业、职业等更具特色的方式组队。队伍名称甚至可以用福建的美食来命名:佛跳墙队、沙茶面队、面线糊队、四果汤队、 兴化卤面队、八大干队……或是以地标冠名:三坊七巷队、土楼队、太姥山队、老君岩队 ……这样的命名方式,更有地域的识别度,易于记忆和传播,也方便在赛事过程中“造梗”,于营造轻松趣味的氛围之外,延伸文旅产品的宣传。
这种创新若能实现,可能会为“闽超”注入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地方特色,吸引更多非传统球迷的关注,突出和推广福建文旅资源。
还有,考虑引入企业队、高校队参赛,甚至可以像网友提议的,邀请在闽台湾同胞组建台青队或闽台队,促进两岸体育交流,形成别具一格的赛事特色。
在赛事运营方面,福建也可挖掘自身优势。福建体育品牌资源丰富;安踏、特步等知名企业可成为赛事重要的赞助力量,构建强大的装备联盟,完全有能力构建多层次的赞助体系。
相比江苏,福建足球的群众基础和青训体系相对薄弱,如何吸引更多市民参与、培养本土足球人才,是“闽超”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福建拥有135所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校,应充分发挥这些资源优势,建立完善的青训输送链,为赛事培养和输送人才,才能保障赛事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来看,“闽超”具备成功的潜力,但不应盲目抄袭“苏超”作业,而应立足自身,挖掘特色,大胆创新,走出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足球联赛发展之路,如此才有望在全国众多地方足球赛事中脱颖而出,真正推动福建足球事业的蓬勃发展,带动文旅产业和体育装备产业的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