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亦是发展之基。近年来,山东扎实开展区域综合水价改革,优化水资源配置,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
“两水一价”的制度创新,山东盘活了长江水、黄河水、地下水“三种水源”,更以市场化手段破解了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世纪难题,为全国水资源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山东方案”。
制度突围,从“三水割裂”到“一价统筹”。德州平原县某玉米淀粉深加工企业的用水之困,是山东水资源矛盾的缩影。作为深层地下水超采区、黄河水超载区,德州每年需从南水北调工程引入长江水补缺,但每立方米3.7元的高昂成本让企业望而却步。数据显示,省内长江水与黄河水价差最高达10倍,地下水私采乱象频发,水资源利用效率长期低位徘徊。山东的破局之道,在于以“两水一价”重构定价机制。平原县作为改革试点,由水利、发改等部门组建专班,历时半年走访调研全县企业,通过“政府补贴一块、供水企业让利一块、用水企业承担一块”的“三个一块”模式,将综合水价定在每立方米2.59元。该价格既覆盖了长江水调水成本,又通过阶梯定价机制引导企业节水。若企业未进行节水改造,每吨水成本将上涨0.5元,全年增加支出90万元;而完成改造后,企业用水成本反而下降30万元。“成本共担、效益共享”的定价逻辑,让“三水”从割裂走向统筹,市场之手与政府之手形成合力。
产业升级,从“被动节水”到“主动增效”。水价改革绝非简单的“数字游戏”,其深层逻辑在于倒逼产业升级。在平原县,改革试点企业通过引入节水设备,单位产品用水量下降20%,全年节水超100万立方米,相当于再生一个中型水库。当地政府配套出台“超定额累进加价”与“节水成效奖励”,比如,德州8个县市区完成改革后,供水能力从每日3万立方米跃升至10万立方米,地下水水位年均回升0.8米,河湖生态复苏面积达4.12亿立方米。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万元GDP用水量较“十四五”初期下降27.79%,相当于每创造1万元产值,较改革前少用0.4吨水。“节水即增效”的转变,为高耗水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内生动力。
以水为笔,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从“一域之治”到“全局之谋”的治理智慧。从平原县试点到全省推广,山东用两年时间完成市县两级改革,既避免“一刀切”带来的震荡,又通过“以点带面”形成规模效应。水价改革看似只是价格调整,实则是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深层变革。山东的实践证明,当市场之手与政府之手同向发力,当价格信号与生态约束有机融合,以“一价”之力撬动“三水”共生的改革,破解了“水瓶颈”,更激活了“水动能”,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注脚。未来,随着改革在长江水受水区全面铺开,一幅“水畅其流、水尽其用、水美其业”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正在齐鲁大地徐徐展开。(文/苗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