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得学点真本事,不能像上学时一样只为‘完任务’了。”12月2日下午,再次走进校园,李仕军暗下决心。
李仕军是莱阳市锦鸣园家庭农场农场主。他会用各种农机具,会治各种病虫害,是远近闻名的种梨高手。每到得意时,他都自称“小诸葛”。

上个月,听说烟台市要组织高素质农民农村电商专题培训班,他第一时间报了名。
朋友们纷纷打趣:“哟,比诸葛亮还厉害的人物,怎么还要去上学?”李仕军毫不掩饰地说:“要说种梨,咱比诸葛亮强。可做电商,咱就是‘小白’,啥都得学。”
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他清楚,要想增收致富,就得紧跟时代。如今,农村电商发展得如火如荼,借助电商、直播等网络平台,才能把农产品卖出好价钱。
12月1日,培训班正式开班。来自莱阳、栖霞、昆嵛等区市的100名学员,来到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接受为期4天的专题培训。

教室里,老师讲完电商基础知识后,开始现场教授拍摄技巧。头发花白的李仕军蹲跪在地板上,寻找最佳角度,将桌上的梨拍得鲜嫩水灵。
他种了200亩梨园,年产秋月梨50万公斤左右。他曾以为,只要种好梨,就能挣到钱。可几年下来,辛辛苦苦种出的梨,每公斤能卖6元就算好行情。
而在杭州考察时,超市里的莱阳梨一颗就能卖到15元,翻了好几倍。他感叹说:“不说一颗15元,就算折半算,咱也能年入百万。”
发展电商,李仕军不是没想过。他学着别人,到梨园里拍视频、开直播,折腾了两年却没什么起色。

“学了一天半,现在才知道,以前简直就是在胡闹,连皮毛都算不上。”李仕军摇着头说。从拍摄技巧到视频剪辑,从选品定位到直播引流,课堂上,李仕军感觉身上的每个毛孔都在疯狂地汲取知识,笔记本也记了30多页。
抬头望去,其他学员也都在如饥似渴地学习。放学后,学员们围着老师不让走,非让多讲一会儿课。
“多学一个知识点,说不定就能多卖几单货、多挣几个钱,就能改善自己的生活。”对学员们的努力,李仕军非常理解,毕竟他也没舍得浪费时间去打水喝。
看着学员们收获满满,烟台市·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姜文广很是欣慰,毕竟这也是高素质农民培训班改革创新的结果。
自2012年以来,烟台市已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3万余人、新型职业农民6000余人,为广袤乡野培育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振兴人才。
但随着时代发展,传统培训的弊端也逐渐显现:理论多、实践少,授课多、互动少,导致培训效果打了折扣,培训吸引力也开始下降。
今年下半年,烟台市紧跟时代变化,精选师资力量,全面优化课程设置,带领农民走出传统课堂,先后开展实训基地(田间课堂)负责人能力提升、“千社带万户”、农村电商等专业化、模块式专题培训,提高培训的精准性和实效性,确保学员愿意学、学完能用上。
“小班授课就是好,6个人一组,有问题一举手,老师和小助理手把手地教,想学不会都难。”李仕军说。

白天学习实践,晚上交流讨论。转眼,培训班学时已经过半,大家感觉心潮澎湃,浑身充满干劲。
“我可是全村的希望,肩负着增收致富的重任。”李仕军说,他回去后要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村民,带领大家挑上“金扁担”,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