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兔年春晚,儿童舞蹈《我和爷爷踩高跷》火了。高跷、剪纸、胶东花饽饽、海阳大秧歌等“山东元素”集中亮相,“烟台金娃”俘获全球华人“芳心”。这是目前烟台首个进入央视春晚且独立表演的原创节目,也让大家从“娃娃高跷”,看见一座城市的文化两创活力与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精气神。
优秀的文艺作品一直如火炬在前,为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提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我和爷爷踩高跷》巧妙地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大秧歌中的动作和踩高跷的舞蹈技艺揉于学龄前幼儿舞蹈动作中,用孩子的视角去理解演绎,在保留了浓郁民族特色的同时,又添加了独特新颖的表现形式,充满传统舞蹈的魅力和天真活泼的童趣。
从文艺作品奔赴活泼泼、热腾腾的生活:遥想“黄河之水天上来”,逛“黄河大集”寻觅“人间烟火”,上“云”端也能尝遍“山东好品”;舞龙舞狮、海阳秧歌、传统高跷、提线木偶、昆曲、艺术高跷、军鼓、胶东开道鼓……在烟台黄渤海新区芦洋村,阔别3年的“渔灯节”来了;闹元宵,到所城,猜灯谜。穿过朝阳街,看见烟台山上的灯塔,照亮潮来潮去,以及北极星钟表博物馆、克利顿葡萄酒主题餐厅……一杯葡萄酒,一座国际葡萄·葡萄酒城,抒写着“烟台,让世界微醺”的故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与情感的眷恋,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连绵不断、生长壮大,熠熠生辉。在此,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文化不是静态的、孤立的,而是活态的、开放的、流动的,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原因。
“随着时代发展,剪纸需要不断融入新元素,与时俱进才能生生不息。”国家级非遗烟台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梁巧艳说。去年春节前夕,央视为迎接虎年春节特别推出动画短片《虎虎生威》,片中的“寅虎窗花”正是出自她之手。30多年来,梁巧艳通过不断创新,将剪纸技艺融入生活元素,创作出40余种剪纸衍生品,让剪纸艺术更加贴合年轻人的审美,让传统艺术焕发出新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为新征程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指明了根本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新征程上,做好文化两创,我们既要赓续文化血脉,也要回答时代之问。我们既要保护好、开发好中华文化宝库中独具特色的符号和形象,也要寻找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现代价值之间的契合点,建立与新时代文化、生活的共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生生不息。
(作者:邬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