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雍泉(1914—1941),威海市南海新区人。又名徐戎前。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学毕业后,他到蓬莱县崮寺店、牟平县斜山等村,以教学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1937年12月,中共胶东特委领导发动了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蔡雍泉奉胶东特委书记理琪的指示,在牟平县斜山村和归仁村一带拉起了一支30多人的队伍。1938年1月,他带着这支队伍参加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任“三军”组织部组织科科长。1938年9月18日,“三军”改番号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五支队,他任第五支队六十一团三营政委。1939年9月,升任五支队十五团政委。期间,他与梁海波团长率团转战于蓬(莱)黄(县)掖(县),为巩固蓬黄掖抗日根据地立下了汗马功劳。1940年4月,中共东海特委书记兼指挥部指挥于克恭不幸牺牲,上级调蔡雍泉担任东海指挥部政委兼军政委员会书记,与调任东海指挥部指挥的孙端夫一同赴任。
蔡雍泉善做政治思想工作。到任后,他经常到各营给指战员讲全国的抗战形势。1940年6月下旬,蔡雍泉率五营到文登青石岭一带帮助群众麦收。天气炎热如火,他每天和战士们一起挥镰割麦,休息时就带领指战员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革命歌曲,请老百姓给战士们讲述日军的暴行,来激发指战员和群众的抗战决心和斗志。
蔡雍泉同时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员。1940年7月3日,蔡雍泉和孙端夫指挥五营在文登县东圈村南山上,与从文登城出来“扫荡”的400多名日伪军展开激战。蔡雍泉在山顶上指挥作战,从中午打到下午3时,击退了敌人的3次冲锋。这次战斗共打死打伤20多名日伪军。
7月6日,盘踞在昆嵛山区的“抗八联军”郑维屏、秦毓堂等部几千人,与日伪军勾结,对东海八路军实行大规模进攻。蔡雍泉和孙端夫追回八路军粉碎了“抗八联军”的进攻。
12月,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派鲁东行署军事处长洪彪来到鲁东第七区专员公署驻地昆嵛山,纠集“抗八联军”郑维屏、秦毓堂等部约3000多人,再次大举进攻东海抗日根据地。东海指挥部和五旅十四团联合组成临时指挥部,蔡雍泉任前线总指挥。他运用诱敌深入战术,集中优势兵力,一举将中路秦毓堂主力部队和南路王兴仁、赵汉卿部击退。从此,“抗八联军”再也不敢向东海抗日根据地发动进攻。不久,东海指挥部一、五、八营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第二团,蔡雍泉任政委。
1941年1月5日,第五支队二团和第五旅十四团组成解放昆嵛山战役指挥部。8日黄昏,部队分两路向盘踞昆嵛山区的“抗八联军”郑维屏、王兴仁等部发起总攻。至11日,彻底打垮了盘踞在昆嵛山区的“抗八联军”,使文登、文西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
1941年2月,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司令员王彬和政委王文率一团和直属部队到达东海区,进驻昆嵛山区的葛家、吕家一带,与二团汇合,决定以昆嵛山为依托,西下牟平、海阳,讨伐丁綍庭和安廷赓部。15日晚,蔡雍泉和孙端夫率二团向丁綍庭部发起进攻。一营和二营先后攻下丁綍庭部的两个据点,各歼敌一个营。三营和特务连攻打丁綍庭司令部驻地胡八庄,从16日凌晨1时许,打到上午10时,相继攻下了村周围的4座大碉堡,突破了围墙,歼敌500多人。丁綍庭在碉堡里指挥卫队抵抗的1座三层大碉堡,一夜未能攻下。为减少伤亡,蔡雍泉命特务连围困碉堡。他随即来到特务连同指战员研究攻打碉堡的方案,指战员献计献策,提出用土瓦斯和土坦克攻打。蔡雍泉赞同这一方案并亲自去前沿观察地形,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27岁。(资料提供:中共烟台市委党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