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寄吾:一门三英烈 热血铸忠魂
在烟台牟平,流传着一个“一门三英烈”的英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于寄吾、于一心兄弟奋勇杀敌,在一场突围战中英勇牺牲;于一心的长子于凤祥,继承先烈遗志,不到18岁便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奔赴抗美援朝最前线,屡立战功,1952年血洒朝鲜战场。人们称颂于家是“一门三英烈,父子皆英雄”。
于寄吾(1915-1942),山东省牟平县上庄镇上庄村(今属烟台市牟平区姜格庄街道)人,原名于纪武。1930年考入省立烟台八中。在班里,他年龄最小,但他天资聪颖,学习又刻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丧权辱国的现实,于寄吾年轻的心灵深深地受到震撼。学校放假了,几个同学要结伴还乡,却怎么也找不到于寄吾,原来他早已跑步回家了。同学们很惊奇,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国难当头,我要强身救国。我跑步回家,就是为了加强身体锻炼,一旦有了机会,我就能以健康的身体为国家出力。”
怀揣报国之志,1934年,于寄吾考入济南师范学校。济师在20世纪20年代就建立了共产党组织,于寄吾于1935年,由牟平同乡、党支部书记刘清禄(安波)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的教育下,他思想觉悟提高很快。他精心阅读《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并将读书的心得体会,写信告诉在威海太平庵小学任教的哥哥于一心。这一对同胞兄弟,志同道合,互相勉励,共同进步。
1936年7月,于寄吾于济南师范毕业,到济宁乡村建设研究院受训,一年后毕业,分配到黄县(今龙口市)北马乡校任校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于寄吾与被党组织派到胶东的林一山取得联系,积极策划举行武装起义。后来乡校解散,于寄吾回到家乡,在牟平城东关租赁了一所小屋做活动场所,继续联系青年学生开展抗日活动。
1938年3月27日,于寄吾响应中共中央北方局“每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应该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奔赴胶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初在胶东特委战委会工作。1939年夏,于寄吾任中共胶东区委秘书长,后又兼任政府工作部部长。于寄吾虽是知识分子,但没有书生气。1940年5月,他带巡视团到掖县检查工作。在20多天里,他跋山涉水,深入到农村,认真检查党的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在与县委交换意见时,他用第一手翔实、丰富的资料,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开诚布公地提出批评。他的这种深入实际的作风和坦率的态度,给在县里工作的同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1年3月,于寄吾任中共西海地委书记并先后兼任西海指挥部、西海军分区政治委员。对开辟和建设西海大泽山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西海地委创建初期,只有少量地方武装,力量十分薄弱。日伪军和顽固派互相勾结,频繁向根据地进攻,八路军回旋余地很小。于寄吾针对严峻形势,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发动群众,组织广大干部到群众中宣传党的政策。为纠正群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地委、专署召开群众大会,专员常溪萍同志公开向群众做检讨,郑重宣布不准乱拉夫、乱摊派,尽量减轻群众负担。这样,很快取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1941年秋,西海地方武装配合主力部队对投降派高玉璞部予以痛击,连续打了几个胜仗,开辟了掖西根据地,并与清河区连成一片,巩固和扩大了大泽山根据地,扭转了西海地区的被动局面。
于寄吾十分重视宣传工作。他到西海后,办起了《西海导报》和《团结》期刊,并亲自为党报、党刊撰写发刊词,一些重要稿件,他也亲自审阅。他还亲自给机关同志教唱革命歌曲,在他的指挥下,同志们放声高唱“毛泽东能文又能武,神机妙算赛孔明”。许多在西海工作过的老同志回忆说:于政委这一手可真叫抓得绝,通过唱歌,不仅活跃了机关文娱生活,而且加深了对毛泽东同志的信赖感、亲切感。
1942年冬,日军纠集了两万余人,由日军华北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亲自坐镇烟台指挥,并在投降派赵保原配合下,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空前残酷的大“扫荡”。为对付敌人的“扫荡”,保存力量,于寄吾采取化整为零、分区坚持、互相配合的方针,率领西海军民多次出击烟潍公路,威胁敌人后方,牵制日军主力。11月中旬,日伪军在东海地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马石山惨案”后,随即转移兵力,向西海根据地合击。西海领导机关决定东进,向主力山东纵队第五旅靠拢。12月21日夜,于寄吾率西海领导机关从满家(今属平度市)出发,经过一夜急行军,22日到达夏甸(今属莱西市)附近的柳连庄,与敌人遭遇,回撤至大泽山余脉萌山地区,却又陷入重围。于寄吾与军分区司令员赵一萍、军分区参谋长于一心(于寄吾的胞兄)各率一个警卫排,掩护机关人员突围。
敌机在空中盘旋轰炸,枪炮声震耳欲聋,敌人像蝗虫一样,从四面八方围扑上来……赵一萍率领军分区机关突围成功,而于寄吾和于一心,未能突出重围。战士们劝于政委躲避一下,他严肃地说:“我是地委书记、军区政委,大敌当前,我的岗位是和同志们在一起,同生死,共战斗!”他身先士卒,率领战士奋起还击,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打退了敌人一次次疯狂进攻。战斗持续了几个小时。最后,终因敌众我寡,于寄吾身负重伤,壮烈牺牲,年仅27岁。(资料提供:中共烟台市委党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