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肩负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为将当年抗美援朝老兵们的经历与回忆进行抢救性保护,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续传承、世代发扬,烟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与烟台广播电视台联合策划推出《英雄丰碑——烟台老兵影像志》画册。记者相继采访了多位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他们中有孤胆英雄侦查员,有胆大心细通信员,有卫生员、炮兵、一线战士……虽然现在炮火已不再轰鸣,当年的战斗场景也只在史书上出现,但那些战场上的一幕幕依然清晰地镌刻在老兵们的脑海里,在他们的讲述中,我们仿佛回到了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看到了那些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志愿军战士们浴血奋战的场景。
严寒冻伤炮火洗礼,淬炼钢铁意志
1950年到1953年,高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志愿军战士们奔赴战场,三年间他们遭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冒着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不断前进,从而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些“最可爱的人”用血肉之躯为我们铺砌了和平之路,他们不过二十岁左右,却在朝鲜战场上展现了中华儿女的忠诚与热血,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今年92岁的老兵程绍芝回忆说,当年美军的装备比我们先进得多,我们拿的是“三八大盖”,而美军拿的是梭子枪,加上飞机、坦克、大炮简直是武装到牙齿。白天是不敢行军的,因为一旦被美军发现,会遭到密集的火力攻击。为了隐蔽行踪,战士们只能夜间作战,在齐膝甚至齐腰深的雪里,他们动辄就行军几十里地。程绍芝的膝盖就是那时冻伤的,战后几十年来一直忍受着伤痛的折磨。
“打仗时,通信员、司号员、卫生员这‘三员’面临的危险比较大。但我不怕,当时就喜欢干通信员。”1951年,刚过20岁的王树昌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到了朝鲜,打仗时上下级命令的传达很多都是靠通信员跑腿,他那时是营部通信员。一次晚上12点执行任务,他摸黑往营部跑,因为有特务出没,大道是不敢走的,只能翻山钻树林。树林里全是杂草和齐膝深的雪,但他什么也顾不得,只以最快的速度奔跑。等到完成任务回到连队,天已经亮了,紧接着就准备出发了,一夜没睡的王树昌完全靠着一股顽强的精气神撑着继续前进。
志愿军战士们钢铁般的意志铸成了钢铁般的身躯,他们坚不可摧,不会被任何艰难困苦动摇战斗决心,严寒奈何不了他们,伤痛也吓不退他们。今年90岁的老兵辛洪顺所在的部队某次在河面上行军,遭遇了美军的侦察机,战士们就地卧倒在冰面上,一动不动趴了两个多小时。辛洪顺的脚指头脚后跟都冻伤了,指甲也全都冻掉了,但他和战友们都忍着饥饿和寒冷,随时准备战斗。时任副排长的王洪才在朝鲜战场上冻伤了脚后跟,当时他的鞋袜都粘在脚上取不下来,手术后也没法穿鞋,只能将劳保手套套在脚上,至今伤处仍未恢复,这几十年里无法正常行走,还时不时地渗血。志愿军战士们忍受着饥饿在零下40°C的严寒天气里行军,王洪才说,三天只吃一片饼干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老兵司寅福头顶上有一个凹下去的深坑,那是被炮弹片击中受的伤,但他与千千万的战友一样,轻伤不下火线,他们英勇顽强,铁骨铮铮,敢打必胜,在血与火的战争洗礼中,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得以锤炼和升华。
与死神英勇较量,鲜血染红战旗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每当听到这首歌,都让我们热血沸腾——志愿军将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冲锋,顶着狂轰滥炸坚守阵地,他们爬冰卧雪忍饥受冻绝不退缩,他们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让敌人心惊胆战,他们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更是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
1950年10月8日,老兵宋思儒所在的9兵团参加了抗美援朝作战。在冰天雪地的战场上,绝大多数战士都得了夜盲症,宋思儒的双脚也被严重冻伤。在东线长津湖战役中,他和战友们经受了严峻、残酷的考验,美军飞机的轮番轰炸,加上饿死冻死,部队伤亡巨大。三个满编的团,回来时一个团都凑不满,宋思儒所在连队只剩下6个人,思及战友曾经鲜活生动的面容,宋思儒心中悲痛万分。
李绍南是1950年第一批入朝志愿军部队中的一员,时任运输连指导员,负责粮食、弹药和大炮的运输。为了切断志愿军的运输线,美国飞机见桥就炸,一次一个炮弹片擦着他的头皮飞过去,将其身后的松树拦腰削断,“但凡弹片低一点,我就不存于世了”,李绍南不住地感叹,“幸亏我福大、命大,在革命道路上又走到了今天。”谈到上甘岭战役,李绍南连说了几次“特别惨烈”,他的很多战友长眠于朝鲜,“这场战斗的胜利是我们的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于立滨今年已是95岁高龄。讲起当年抗美援朝的情景,他仍旧是热血沸腾,激动不已。因为是炮手,也是被敌方首要攻击的对象,有两次敌人的炮弹在两腿间掠过,棉裤都被打烂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活下来。谈起生死,于立滨淡然地称自己是运气好,“当时与我一块儿去的17人,只剩我自己回来了。那些死去的战友才是真正的英雄。”是啊,那些知名和不知名的烈士,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为着祖国和民族的尊严,他们将青春和热血洒在异国的土地上,他们用血肉之躯为我们铺出一条和平之路,他们的革命精神永世长存,他们的丰功伟绩彪炳史册。
发扬抗美援朝精神,推进伟大事业
英雄迟暮,信念犹存。尽管告别朝鲜战场已经60多年了,即使已经脱下了军装,但老兵们仍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采访过程中记者由衷地敬佩:老兵们的腰板仍旧挺得笔直,战歌依然唱得铿锵有力,透过他们标准的军礼,仿佛能看到他们身后的红旗漫卷,逆风飘扬。
88岁的老兵杜维新忆起当年那次惨烈的战斗仍忍不住眼眶泛红,他们当时的任务是阻隔敌人的增援,与敌人短兵相接,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他们营部通讯班16名通讯员在那次战斗后只剩下4人,战友的牺牲是他最悲痛的回忆。想起当年朝鲜战场的艰苦,老人希望年轻一代军人努力学习最新的军事科学技术,战胜一切来犯的敌人,让志愿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代代相传。
傅运鸣当年是侦察兵,他印象特别深的是前线的步兵坑道只有80公分宽,1米左右高,战士在坑洼泥泞的坑道里只能靠一侧半蹲,傅运鸣感叹,前线战士真的太艰苦了。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志愿军战士们披荆斩棘,浴血奋战,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了尊重。他们面对强大而凶狠的对手,身处恶劣的环境,展现了中华儿女的钢铁斗志,彰显了永不屈服的民族风骨。为了把志愿军战士们不畏强暴、永不屈服的精神传给下一代,离休后的傅运鸣经常义务到我市中小学校为青少年开展革命教育,他给孩子们讲述自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经历和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教育大家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刻苦努力学习,发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要有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的决心。
如今,山河无恙、国家安宁,我们伟大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东方红二号”到“北斗卫星导航”,从大庆油田到“地壳一号”,从“海人一号”到“蛟龙号”,从“两弹一星”到“嫦娥探月”……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14亿中国人更是在2020年这场与新冠病毒的战疫中再次展现了“中国力量”和“中国速度”。这一切的成就与荣耀,都和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脉脉相通,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中华儿女们继承了这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将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本报记者/张颖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