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兆安||一本弥足珍贵的“工作证”

来源:烟台散文  2021-09-07 10:05:34
A+A- |举报纠错
 

《烟台散文微刊》2021第82

(总第533期)

                                

 一本弥足珍贵的“工作证”

邓兆安  

 

     工作证,是一个人职业生涯能力、身份的重要标志,它承载着人们的憧憬、梦想和希望,也书写着人生每个阶段的峥嵘岁月和拼搏故事。

                                        ——题记

 

回忆我一生当中,曾获得过的各类证书数不胜数,但让我最难忘、最刻骨铭心的还是那本参加工作7年之久才得到的第一个工作证。由掖县(今莱州市)县委宣传部盖章签发——时间:1985年1月1日。距今已有36个年头了。

这本看似普普通通的工作证,却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它既记录了一名农家子弟入职时的酸甜苦辣,又见证了主人身份的变迁历程。对我来说,这本小小的“工作证”非同寻常,它似战鼓,又似号角,催我踏上一个又一个征程,它无疑是我人生事业上的奠基石……

 

(一)

时光回到44年前的1977年12月,我刚参加完高考的第三天,突然接到了县委宣传部通知,让我在即将召开的全县新闻通讯报道工作会议作典型发言。这一机遇的降临,源于我对新闻写作的热爱和坚持。从1976年在西由中学读书时,我就喜爱上了新闻报道,并成为学校通讯班的骨干成员。这期间周边的社办企业和重点村庄几乎让我写了个遍,其中《西由卫生院面向农村办院》的稿件被《烟台日报》刊发,是我在地级媒体上的“处女作”首秀。之后一发不可收,很快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笔杆子”,成为村民眼中的“文化人”。

 1977年7月,我高中毕业回到农村后,先从事繁重的田间劳动,后被大队派到海上去捕鱼,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我仍然挤时间采写报道,坚持当好“土记者”,从而引起了县委宣传部领导的关注与信任。但万万没有想到,在我出席全县通讯报道工作会后的一天,一名操着外地口音的中年男同志骑着自行车,手里拿着一份介绍信和招工单,直接打听着名字找到了我家。听到这一喜讯,老母亲开始还半信半疑,后来经在公社工作的大哥详细了解后才得知,原来掖县商业局需要一位文字秘书,经县委宣传部推荐而选中了我。这名招工的同志是县商业局下属单位——掖县食品加工厂的干部,准备以该厂的名义把我招进去,再借调到商业局工作。

 这本是一件令人羡慕的好事,但在当时那个“以粮为纲”的年代,要跳出“农门”异常艰难。由于我们弟兄四个,三个哥哥均已在外工作和当兵,大队领导直言:“好事不能让你们邓家都占了”。拒绝在“亦工亦农合同制工人”的招工单上盖章。最后,只好妥协以临时工的名义先到商业局工作。临别时,大哥攥紧我的手再三叮嘱:“小弟呀,只有发奋干好工作,才会有希望,你一定要好好把握啊!

1978年1月,正值隆冬时节,我只身背着行李踏进了掖县商业局的大门。那时掖县商业系统很红火,辖设十多家公司,员工上千人。秘书工作的职责既要为四名局领导撰写讲话材料,还要负责起草文件、编发简报和总结典型,标准要求高,工作负荷大,对我这个新人来说是严峻的挑战。但自己丝毫没有畏惧,经过潜心钻研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就熟练掌握了各类公文的撰写,深得领导的青睐和信任。这期间我还面临一次人生的抉择,在到商业局工作前夕,我高考初选上并进行了体检。后来未录取,我决定再重新考一次,但家人担心万一考不上再转不上合同,最后“鸡飞蛋打”得不偿失,极力劝说下,我只好偷偷落泪打消了此念,一门心思投入到商业局工作中。每天清晨,我都是早早爬起来到办公室清扫卫生、擦拭桌椅,备好开水;领导交代的材料总是不厌其烦,用心撰写,反复修改打磨,屡屡顺利通过……

“是棵好苗子!”当年的六月下旬,局领导率人事科长亲自到西由公社,在取得公社党委书记的支持后,又一起奔赴我们街西头村……大队领导被上级部门这种求贤若渴的真诚态度“软化”了,终于在招工单上盖上了大印。

 (二)

1978年7月,在我人生履历上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我从农民“临时工”的尴尬身份,“转换”成了亦工亦农合同制工人。档案上的工龄也从这天算起。天天悬着的一颗心总算放下了。自己从内心十分感谢局领导的知遇之恩,下定决心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做好工作,不负期望。

为不断提升商业部门的良好形象, 在没有领导要求下,我主动加压“一肩双挑”,既认真扎实地做好秘书工作,又充分发挥自己的新闻专长,及时报道系统内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炎热的晚上,人们在楼下乘凉玩扑克,我在楼上光着膀子,挑灯作战。《孙学军一项建议节省开支三万五千元》《做老好人,算啥物价员?》《乐为顾客解忧愁》等一篇篇深受读者喜爱的稿件被各级媒体采用,刊有我撰写的报道的一张张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报纸从祖国四面八方寄过来……

随着大量新闻报道的刊发,在得到大家赞扬和鼓励的同时,也有人私下议论我“不务正业”“为赚稿费”等等。我听到后虽然心里十分委屈,但没有因此而放弃报道工作,我想“身正不怕影子歪”,人们总会慢慢理解的。后来我深入调查采写的《掖县多措并举搞活生猪购销》的经验报道,被烟台地区商业局主要领导在大会上点名表扬,并在全系统发文推广。

我在商业局工作时的合影(作者为第一排左二)

 

  一石激起千层浪!局里的同志们由此消除了过去对我的误解,觉得搞好新闻报道同样对推动业务工作发展大有裨益,各科室主动向我提供新闻线索,进一步激发了我结合本职工作搞好新闻报道的热情,之后我广开视野,一批主题鲜明、生动活泼的稿件——《庄稼人的新追求》《喜气洋洋选年画》《十年艰辛见真情》《敲不开的铁门》,分别被《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等选用。为此,许多媒体积极发展我为“特约记者”和“通讯员”,大众日报、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和烟台日报等媒体还评选我为“优秀通讯员”。这时,一家省级媒体还向我抛来“橄榄枝”,但当老总了解到我的身份时,遗憾地摇了摇头……

亦工亦农合同工,在上个世纪70年代较为普遍,即:人在外工作,户口在农村,用工资收入换取农业口粮。这种用工形式随时都有被清退的可能(从1992年以后陆续改为城镇合同制),让人提心吊胆,惶恐不安。当时,掖县商业局共有公职人员近20人,大都是干部身份,令人羡慕。而我作为唯一的一名农民合同工,每月需到食品加工厂领取工资。因此,自己在局里无论工作表现如何优秀,都无法享有入党、转干、评优的待遇,深感“低人一等”。若干年之后,在迷茫中我扪心自问:未来的出路在哪里?经过苦苦思考答案明晰:深入到骨子里的党的新闻事业崇高而神圣,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最亲密的“伴侣”,值得自己一生为之追求与奋斗!心中的方向确立了,业余报道的劲头也更足了。

不久,新的机遇来了。

1984年初春,大地吐绿,生机勃发。我在烟台市委宣传部召开的通讯报道工作会议上应邀作了典型发言,主题是:利用业余时间,搞好通讯报道,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反响。当时,适逢掖县领导班子刚刚换届,急需充实新闻宣传力量。县委主要领导获悉此事后,建议宣传部长抓紧考察人选。当得知我的身份无法办理调入后,又共同商定做商业局的工作,将我暂时借调。这一决定让商业局领导犯了难:一来“层层借调”从无先例;二来得心应手,不舍得放。后来常委部长找到局领导再次做工作,让其顾全大局。

 最后,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决不能耽误了年轻人的前途!”商业局领导一致同意“放人”,但要求我走之前重新选一名“接班人”,并“传帮带”一个月。

 在我完成上述任务即将交接工作时,常委部长又单独约见,坦诚相告:“你到部里什么时间能够农转非说不准,只能等待时机。你一定考虑好了再作决定。”我深切理解领导的担忧,坚定地表示:我最看中的是给了我一个挚爱新闻的大舞台,一个成长的空间,永远感恩组织上的厚爱与关怀。

  (三)

1984年7月,当我双脚踏进县委大院时,那种自豪感、光荣感油然而生。从这一刻起,我挥手告别了业余通讯员的艰难时光,踏上了向往已久的专职通讯报道的新征程,也由过去只负责宣传一个系统转为面向全县各个行业,天地更加广阔了,顿感肩上的责任与使命沉甸甸的……

有作为才有地位。当时县委宣传部共有五六个科室、二十多人,以党员干部为主体,我的身份依然是唯一的“编外人员”。对此,我并没分心,也不在意,一心扑在大力宣传改革开放的新优势、新经验和新典型上。我坚信:只要勤奋努力,舍得付出,一切尽在其中!所以,上任后我立足“让世界了解掖县、让掖县走向世界”而确立了新的奋斗目标:一是突破大报大台大社;二是发掘推广重要典型;三是争创好新闻作品。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设置心中的“珠穆朗玛”,它会让每一个平凡的人实现心中的伟大梦想!

我在宣传部工作时留影

 

 我首先从新闻资源丰富的部门建立基层联系点,编织人脉“关系网”,像雷达一样广泛搜索来自四面八方的讯息。其次,每天通过听广播、看报纸,大量吸收政治“养分”,不断增强新闻敏感度和判断力。再是利用陪同上级媒体记者来访的机会,虚心学习,锤炼文风,努力掌握写作的“真经”。

 新环境让我如鱼得水,大显身手。县畜牧部门通过推广应用新技术,农民育肥一头猪可比过去増收30多元,我深采细挖,撰写的新闻报道很快被《人民日报》《中国农民报》在重要位置刊登,引起了农业部的高度重视,专门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其经验。接着,我又敏锐地发掘报道了掖县气象站积极为专业户提供服务的经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间新闻播出后,被国家气象局树为重要典型,并奖励掖县气象站一辆北京212吉普车……为了多发稿件,节假日自己也养成了随身携带资料的习惯,得空就写。有时,常常在写着一篇稿子,另外几个“素材”已备好,对新闻写作几乎到了痴迷的状态。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转眼到了1984年12月底,那天正好我孩子过“百岁”,我本来可以在老家多待一天,但心里总感觉单位有什么事情需要做。在我匆匆赶回单位后,文书兴高采烈地说:“组织批准给您转国家户口了!”话音未落,我瞬间感到喜从天降,两眼禁不住地涌出了泪水:足足等待了七年啊!一肚子的委屈和心酸喷涌而出……

后来得知是上级给矿山企业一批“农转非“指标,县领导统一研究对借调的几名优秀人才一并给予办理。这件终身大事,在我事先不知道的情况下,宣传部领导帮助悄悄解决了。这就是那个年代的领导不遗余力地尊重和爱护人才的生动写照!

终生难忘的1985年1月1日,我收到了参加工作以来的第一个工作证,封皮是红色塑胶套制的,长12厘米,宽8厘米,十分精致。我视如“宝贝”捧在手上,反复端详,轻轻抚摸,像是在梦中一样,喃喃自语:我的身份终于和同事们一样了!

怀揣来之不易的工作证,我更加感恩各级党组织的精心培养和同事们的无私帮助,更加珍惜组织上一再“破例”给予的宝贵机遇,信心百倍地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随着不懈努力和执着坚守,事业上也好事连连,个人的进步发展犹如进入“快车道”。几年间,我先入党、后转干,接连提拔为通讯报道科副科长、外宣科科长、副科级巡视员。有5件作品获得山东新闻奖。1991年被评为莱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4年5月,调任烟台电视台副台长,成为了真正的新闻媒体人。2001年8月,又上任胶东在线总编辑,转战网络媒体,成果更加丰硕。在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基础上,于2014年摘得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一一“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手捧长江韬奋奖奖杯和证书,我心中充满了自豪。

这本工作证我一直视若宝贝般珍藏着,时不时地拿出来,翻看那略已泛黄的内页,总会有一种奋进的力量在召唤着我,即使我已退休,看到它也仍然会有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浩然之气喷薄而出。无论是迷茫、彷徨,还是身处困境时,它就是我的力量源泉。
 可以说, 这本被岁月浸染、奋斗浇灌的工作证,弥足珍贵,早已超出了一般工作证的价值和意义,是我人生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和“通行证”,也是我人生最为特殊的“荣誉证”。它让我悟出了一个朴素而生动的道理:人生唯有拼搏与奋斗,才能将遥远的目标变成美好的现实,才能实现芳香四溢的精彩人生!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作者简介

邓兆安,1959年3月2日出生,山东莱州人,高级编辑,专业技术二级,烟台广播电视台原副台长、胶东在线网站原总编辑,现任山东省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六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曾两次荣获中国新闻最高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四次获得山东省精品工程奖,策划的网络栏目五次荣获中国互联网最高奖——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编著有《登攀》《中国式网络问政》《发现最美》《织网十年》等书籍。2014年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第13届长江韬奋奖,为中国网络媒体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代表。2015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6年11月,入选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理事,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初审:李里
复审:王大鹏
终审:孙玲姿
新闻爆料:QQ群 41885496  热线 8200999

相关新闻
下载烟海e家
评论

映像胶东更多
视听中心更多

胶东头条客户端   简介:提供烟台新闻、国内国际报道、便民信息、网上民声等服务。

烟台公交客户端   简介:随时随地查询公交运行位置,到点准时来接你,等车不再干着急。

新闻爆料

爆料热线电话:8200999
中国电信提供技术支持
网友交流QQ群:41885496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