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牟平区龙泉镇西台村党支部书记王文明
胶东在线8月2日讯(记者 邬勇 通讯员 牟祖轩)“小穷疃,小穷疃,收的麦子不够一火管……”早些年龙泉镇流传的这句民谣里所说的“小穷疃”,指的就是西台村。但是从2019年开始,西台村党支部在书记王文明带领下领办了合作社,并成为龙泉镇示范村,西台村的名字就不间断地在全镇的大会小会上亮相,活跃在报纸、网络、电视上,西台村一时间“草根”逆袭成“网红”,村党支部书记王文明也被龙泉的村干部们称为“闷声干大事”的老黄牛。2021年,王文明获得“烟台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包办”当中有民主,“放心”之处见齐心
早在全市推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之前,从事了十几年水果收购生意的王文明就一直觉得大棚樱桃种植是个好项目,风险低、销路广、收益高,但是建大棚需要大量土地,他每天路过村里划成小块的菜园就琢磨,樱桃大棚的土建过程、资金成本、苗木采购渠道、后期管理技术,几个月以来早已盘算了无数遍,能不能把各家零散的菜园整合起来,建几个樱桃大棚?2019年,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东风”一来,西台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工作就如火如荼地开始了。

农令时节不等人,要赶在秋天之前把大棚建起来,就得赶紧着手。于是,王文明决定将工作压茬推进,白天,带领支部委员外出考察建材、苗木,对比品质和价格,晚上就把村里德高望重有威信、敢想敢干有思路的党员们召集到一起开会讨论,从黄昏到凌晨,在西台村的会议室里,缭绕的烟雾下已看不清人脸,只能听到声音沙哑的讨论,时不时掺杂着几句激烈的争吵,这样的情景,一直持续了整整11个晚上。
经过民主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合作社前景好毋庸置疑,但靠给群众画大饼,凭一张嘴去动员群众,困难重重,这些道理,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王文明又何尝不知。“要让群众信服,就得拿出决心和诚意”,当时,王文明刚收回了一笔60多万元的苹果款,他当即拿出来,流转了村民的20亩闲置土地,把合作社的摊子先支起来,把架势先摆出来。

2019年4月2日,18辆13米长的大挂车停在了西台村村口,车上载着的是650棵樱桃丰产树,这样的丰产树经过一年树木养护后,第二年就可以结果。4月26日,西台村召开全体村民参加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动员大会,此时,在村口处,650棵樱桃树已经被绑好了拉树的布条,地头铺着平整的的灌溉管带,大棚的砖头也已经砌起了1米高。会上王文明向全体村民宣读了合作社章程,并现场接受群众答疑。截至5月10日,仅半个月的时间,合作社入社社员就达到360人,占全村村民的86%,现金入股153万元,全村村民共流转出100亩土地交给合作社使用,有的村民把1个月后就能成熟收割的麦地交了出来,他们说:“我们也干不动了,把地交给合作社,我们就不管了”。而此后,在建大棚、栽树苗时,只要大喇叭一广播,全村壮年劳力全部出动,村民们说:“这是给我们自己干活呢,我们可不得卖力嘛!”
真心实意谋发展,精打细算过日子
其他村的村干部都羡慕王文明,说西台村的老百姓听话,支部怎么说就怎么干。可老百姓为什么这么“听话”,王文明的心里像明镜一样。
十几年前,西台村山上没有井,浇地和百姓吃水都是靠外村水库的水,缺水严重。2007年王文明上任后,通过多方关系,协调工程队到村勘探测量,施工方担心村里没有钱会拖欠工程款,他说“钱是我的事,你们只管干活!”,拿出自己的积蓄垫资7万元在山上打出两眼大水井,解决了全村的免费自流水灌溉,硬化了3000多米的上山路,使西台村成为十里八乡羡慕的对象。而这,也让群众对王文明更加信任和信服。

王文明经常对合作社的社员说:“合作社要盈利,就必须要精打细算,得把集体的活当做自家的活。”为了节省树苗采购成本,王文明亲自去乳山、蓬莱、莱州看苗木、砍价格,在同品质樱桃丰产树市场均价1000多元的情况下,他采购的价格为700元,仅采购树苗这一项就节省了近20万元。大棚建设过程中,打地基需要大量的砖头瓦块,于是村党支部就把村民房前屋后没用的碎砖乱瓦全部清运出来,变废为宝成为建地基的石材,既节省了成本,也整治了环境。“合作社家口大,哪儿哪儿都用钱,一松一紧就能差出不少,这里省点,那里省点,时间长了就省得多了,日子不就是这么过好的嘛!”王文明笑着说。大棚的土建工程费心费力,但人工更是重头支出,如果能够节约人工成本,省下来的钱足够再建个大棚了,想到这,王文明心疼起钱来。为了不耽误时间,同时节约资金,王文明动员村干部和30多名社员自己动手干,能多出一份力的就少出一份钱,盘算下来,6个大棚仅支付了40万元的人工费用,比外包的人工费至少节省50%以上。
干部做给群众看,一级带着一级干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平日里性格温和的王文明从不对老百姓发火,但是对“两委”成员要求却非常严格,特别是在带领党员群众发展合作社的过程中,他清楚地认识到,村干部的作风什么样,直接关系群众对支部、对合作社的信任程度,村集体能不能发展、村务工作能不能干长远,干部作风是第一位的。

为此,王文明就给村干部定下了“不得聚众饮酒、不得打麻将赌博、不得吃拿卡要、不得公款吃喝、不得醉酒办事”“五个不得”和“必须时刻不忘学习、必须以集体为重、必须办事公平公道、必须有责任心”“四个必须”,亮明村干部的行为准则。老百姓看村书记信得过、村干部打得住,自然对村里各项事业都充分支持。
王文明深知,村子下步要持续发展必须要稳定,稳定的前提就是让村风民风好起来,让群众生活幸福起来。他先后投入10万多元,建立农家书屋,全天向村民免费开放;邀请市区专家到村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和讲座16场次,培训群众100人次,切实提高村民的技术水平和致富能力;投资20多万元,在村中心建成800多平米的体育广场和乒乓球、篮球场地,一改村里以往晚上打麻将、打扑克的闲散作息,文明和谐的新风尚在村子中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