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东在线5月18日讯(特派记者 刘晓彤) 火灾监控预警系统、纳米银柔性触控屏智慧黑板、3D智能鱼缸、电动车无线充电装置……十余家新科技企业创新推出的各种“黑”科技,让人目不暇接、啧啧惊叹。5月17日,2021全国百家重点网络媒体记者重庆行首站来到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创新生态社区,近70家中央和省市级重点网络媒体记者亲身体验了这些高科技的孵化成果。

打造现代化综合创新生态社区
“我们主要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生成一大批科技型和高新技术企业,组建了不到两年的时间,目前已经孵化了13个科技型企业,现在已经全部入驻。”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专家兼综合管理部部长尹凯峰向记者们介绍了生态社区的发展情况。
据了解,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创新生态社区是集科研、孵化、展览、办公、制造、生活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创新生态社区,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项目一期于2020年10月12日正式投用,共孵化成立了平创半导体研究院、华创智能科技研究院等13家新科技企业,涵盖智能制造、新能源技术等多领域,集聚100余名研发人员,孵化企业订单累计超过1亿元。
之后,二期、三期项目将会陆续建成。二期主要用于部署中试及小批量生产线,三期主要提供学术交流、科技展览、人才公寓、商业配套等服务。待生态社区全部建成后,将完全实现科创团队直接“拎包入住”,为广大科技创新者、创业创造者提供良好的办公空间、工业空间、资源共享空间和社交生活空间,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对于整个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尹凯峰介绍称:“要处理好五个关系,即‘五个链条’——价值链、利益链、科技链、经济链和人才链。这里面最关键的就是科技链,要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和工程转化问题。”为让记者们有更深入的理解,尹凯峰还讲了一个例子:很多大学教授的研究成果都局限在实验室里,都是原理或是样机,科技成果转化是手工作坊式的,没有标准化的图纸,各种生产指标也都不明确,而现在,生态社区可以将这些实验室成果进行从科技向产业的转化,按照严格的工程化标准,解决教授们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问题,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为此,生态社区在科创服务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完成了“最后一公里”的加速跑。聚集700余名科技专家,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智力支撑;联合成渝地区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搭建科研仪器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平台;组建金融风险投资、新产品销售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打通“科研与产业”“成果与金融”的通道;成立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大学城(璧山)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态社区始终坚持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是璧山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直通模式”,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质效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