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城百馆-威海-龙山革命纪念馆

龙山革命纪念馆

播放

龙山革命纪念馆简介:

龙山革命纪念馆,极具胶东民居特色,同时也保留了土地革命时期苏区的建筑风格。在这一片青褐色的砖瓦中,龙山火种四个大字遒劲有力、赫然醒目,这四个字的背后到底有怎样的故事?火种在这片土地上到底是如何被点燃的?我们一起去探寻。

八百多年前,龙山庙是周边居民津津乐道的“江北第一庙”。八百多年后,龙山革命纪念馆因为另一个故事被更多世人所熟知。迎面照壁上“龙山火种”四个大字,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那段峥嵘的革命岁月。

龙山的脚下有一个洞,称为龙洞,传说是古代龙王进出的通道。火种,1931年7月,荣成也是威海第一个党组织,荣成县临时革命委员会在龙山成立,点燃了荣成大地第一粒革命火种。

20世纪20年代末,随着各地党组织开始蓬勃发展,一批中共党员接受组织委派,回到家乡开辟党的工作,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革命,其中便有最早在威海从事党组织活动的共产党员孙己太。

1930年5月孙己太在烟台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份烟台市委派他到荣成开展党的工作,他当时的身份是国民党驻石岛公安局的巡长。他结识了当时石岛公安局的一个排长李德生,李德生也是共产党员,以后结识了张鲁生,张鲁生是烟台市委的交通员,他们三人结识以后决定成立党的组织。

1931年7月,孙己太与李德生、张鲁生在龙山庙秘密召开会议,决定成立荣成县临时革命委员会。星星之火于黎明前的黑暗中被点燃,并从此燎原整个威海大地。

荣成县临时革命委员会成立以后,迅速地开展了党地工作。到1935年的“一一?四”暴动的时候,荣成境内的党员发展到135人,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荣成党员人数发展到13000多人,在这13000多人当中,涌现了像谷牧、李耀文、曹漫之等革命的骨干,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4年6月下旬麦收后,日伪军230多人到上埠头村、庙院村一带抢粮,荣成独立营指导员张干卿带领战士与敌人殊死搏斗,夺回了被抢去的粮食。在敌军反扑的斗争中,张干卿壮烈牺牲,年仅25岁。

从1938年算起,荣成共有5万多名青年参军入伍,端起土炮洋枪、挥动大刀长矛,踏上保家卫国的征程。据不完全统计,1940年至1945年,荣成共进行大小战斗360多次,其中著名战斗50多次。从1930年6月至1949年10月,荣成走出了100多名共和国将军,5700多名英烈光荣献身。

岁月的风尘,总会不经意将波澜壮阔的历史轻轻埋藏。自荣成县临时革命委员会成立后,龙山庙再也没有集中组织过党的活动,但威海并没有忘记这座“红色起点”。2016年,新的龙山革命纪念馆在龙山庙原址上兴建而成,成为威海首批红色胶东革命历史印迹。从龙山庙中诞生的红色火焰始终熠熠生辉。“红色根脉”随着280万威海人民的口口相传,深深植入威海大地。

走的再远,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从第一粒革命火种的播种,到星星之火的点燃,再到红色革命燎原之火蔓延整片威海大地。虽然说曾经的硝烟已经弥散,但是历史的记忆永远不会被消磨,萌生于此的红色印迹永远不会消失,而红色精神必将在威海这片土地上继续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