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8月4日讯(记者 邬勇)今年是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工业互联网列入“新基建”重要领域的第一年,工业互联网在诸多利好政策驱动下已进入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传统工业大市,烟台聚焦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融合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培育、发展工业互联网,重塑产业新动能。
5G是工业互联网的关键使能技术。2020年上半年,烟台市充分发挥5G、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的牵引带动作用。举办5G+应用推介活动,发布95个5G应用项目;加快5G基站建设,目前累计建设5G基站3922个。扎实推进人工智能。13家企业成功入选省第二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2家企业入选工信部在科技支撑抗击疫情中表现突出人工智能企业名单。

位于中韩(烟台)产业园牟平片区的山东浩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研发中心工程师铁超正在完成新一代200台5G+AI“智能无人驾驶机器人”交付前的最后检测调试工作。这款L4级智能无人驾驶扫路机器人,相关产品先后亮相雄安新区、央视春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拉斯维加斯北美清洁展会,成为智能清洁行业的闪耀明星。“它们能24小时不间断作业,每小时能清扫1.08万平方米,相当于54个环卫工人的工作量,每年可节省成本360万元,相当于9台有人驾驶扫路机工作量,每年可节省成本270万元。”铁超说。
企业上云是接入工业互联网的初始阶段。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产业为企业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助力,企业上云成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云动能”,必将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大的支撑和保障,也成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引擎。目前,烟台上云企业超过1.5万家,预计2020年内达到1.8万家。

走进位于烟台自贸区的山东渤聚通云计算有限公司展厅,一个“数字化园区”生态体系构架展现在眼前,它通过智能设施、智慧运营、精准招商、全面服务和数据资产五大功能模块,实现基础设施智能化、运营管理可视化、功能服务精准化和产业发展集聚化,助力实现园区数字化转型,为园区企业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全面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目前,在烟台已有上千家企业接入渤聚通(聚通云),在山东接入渤聚通(聚通云)已超过2000家。在政策、技术和市场的多重驱动下,一大批云服务商、大数据服务商正积极助力传统产业加速向云端迁移,打破“数据孤岛”。在此基础上,以大数据智能化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创新正在颠覆着整个产业生态。其中,产业园区、商圈通过“组团上云”,打造智慧园区和商圈,在调整经济产业结构、集聚产业优势打造产业圈、最大限度的激发区内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实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阵地堡垒作用。
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是核心枢纽,支撑着制造资源的泛在连接、弹性供给和高效配置。烟台工业互联网领域涌现出一批特色自主平台和企业自建云平台。杰瑞集团设立的橙色云设计有限公司2015年成立于莱山区,推出了全球首个工业产品线上研发设计协同平台OrangeCDS;位于烟台高新区的腾讯云(烟台)双创基地是腾讯在国内建设的首个工业云基地,他们与西门子、达索合作研发的腾讯云烟台工业互联网平台于2019年10月上线运营;万华集团应用全球最先进的SA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研发设计、供应供销、经营管理、生产控制全流程信息化的无缝衔接和综合集成;通用东岳汽车引入的SAP系统,覆盖了从订单接收到产品交付全流程,可在进入固定生产线前动态调节车辆订单及配置;招金集团的物联网智慧矿山工程,通过三维可视化集控系统平台,实现了对矿山安全生产的整体监控、实时预警、统一调度。

“3DP+数字化+智能化全流程智能铸造系统平台”是整个冰轮智能成型工厂的“智慧大脑”。“工厂采用先进的3D打印设备及机器人、AGV、立体仓库、低能耗中频电炉、炉料自动上料、配料系统、自动浇注机、退火炉、抛丸清理等智能装备,涵盖了ERP、MES、全流程数字设计与仿真、LIMS等数字化业务流程,实现整个铸造工艺全过程的智能化,能够达到设备的数控率100%和联网率100%,成为全球范围内全流程智能化水平最先进的3D打印铸造工厂,创造了两个世界之最:拥有目前世界铸造行业最大的3D打印机和最快的工作效率。”在智能工厂智能控制中心大屏幕前,烟台冰轮智能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立海如是说,“从砂芯制作至铸件成型,完成全自动运行,实现铸造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推动了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引领中国铸造转型升级,实现绿色、智能铸造。”

“安全大数据平台”,为新能源电池装上“智慧安全大脑”。走进位于烟台开发区的烟台创为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赵怡锋正带领研发人员对即将推出的液冷式电池热管理系统进行静电实验。该系统在基础产品之外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可提供多方案产品类型,尺寸大小/水流扬程/制冷制热性能,全方位定制。更重要的是,基于热失控技术创新,可实现系统故障自检、安全保护、智能故障反馈,设有排气调速装置,双风道装置,安全可靠;同时可接入安全大数据平台,客户端实时监控,并调取设备信息具备远程升级、远程诊断、数据回传、车辆定位等功能,为新能源电池装上“智慧大脑”,让能源使用更安全、更方便、更智能。
工业互联网是发展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支撑。依海而生、因海而兴,烟台的兴衰与海洋息息相关。经略海洋,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时代命题。发力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领域,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烟台持续深耕蓝海、连接五洲,全力建设海工装备制造之城、海洋牧场示范之城。

“烟台智造”实现“输氧”深海。6月19日,中国万米载人潜水器征名活动揭晓,由中国船舶七〇二所蛟龙号、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研发力量为主的科研团队研发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定名为:奋斗者号。“奋斗者号”集备了各种高精尖设备,其中就包括宏远氧业研发生产的生命支持系统。该系统能自动监控载人舱内氧气、二氧化碳的气体浓度,为乘员提供生存必需的氧气并清除呼出的二氧化碳,同时具备一定的提升载人舱环境压力的能力,并对舱内湿度、温度、压力等与乘员舒适度息息相关的参数进行监测,尽可能的为潜航员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

全国首座大型智能化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耕海1号”(中集来福士)
“烟台智造”迈向全球“大海洋”产业。2020年上半年,中国海工北方总部正式启动中集海洋新动能研发中心、中集海洋油气研发中心组建工作,海阳基地智能管加工车间项目建设完成,向挪威交付全球最大最先进的深水养殖工船,目前亚洲最大的多用途滚装船项目已顺利下水。因为掌握了核心技术,一个又一个“大国重器”的诞生,让中集来福士不断亮相于世界舞台,成为高端海工装备领域的一颗闪亮明星。站在行业之巅,中集来福士继续挖掘潜力,创新求变。近年来,中集来福士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海洋强国”战略,抓住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机遇,汇聚中国海工力量,形成产业生态圈,在巩固海洋油气领先地位的基础上,向海洋渔业装备进军,积极布局全球“大海洋”产业,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抗击疫情,“烟台智造”在行动。今年疫情席卷全国,多数工业企业出现了开工延迟、产能不足、物资短缺、订单流失等问题,而工业互联网的出现,促使一部分企业迅速弥补了传统生产协同模式下的诸多“裂缝”,率先实现加快复苏、稳定经营甚至逆势增长。疫情甫始,烟台市工信局规范有序推进工业企业复工复产。指挥部先后印发《烟台市工业企业复工指南》《关于推动工业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指导企业同时抓好疫情防控和复工生产,2月28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到100%。基于对新需求、新技术、新产业的预判和把握,舒朗集团第一时间立项组建烟台舒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紧急转产防护用品。疫情发生后,舒朗集团向烟台、德州、东营、重庆、湖北、法国及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捐赠了防疫物资,第一时间把近40万件、价值超过4000万元的防护服捐赠到了抗疫一线。今年4月23日,位于烟台开发区总投资5亿的舒朗集团五期项目举行奠基仪式,预计2020年底主体竣工。项目规划以智能化工厂为核心产业,并吸纳相关创新型生产线项目及技术合作。受疫情影响,项目增加卫生防护系统研发中心,智能化工厂项目完成以后,舒朗的产业结构将发生大的变化,是舒朗从单一的服装企业,向多元化产业发展的开端。
工业互联网覆盖工业领域全要素、全流程、全产业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主体的协同融合,最终形成一个产业生态服务体系。目前,烟台已构建起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结构完备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涉及37个,培育了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16家百亿级企业、48家上市企业,拥有8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2020年下半年,烟台将突出抓好总投资633亿元的100个投资过亿元的技改项目,全程跟踪调度和服务指导。加快推进东方航天港、中国海工北方总部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跟踪服务、靠前服务,争取项目早见成效。着力打造创新平台,新增省级以上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5个;启动贵金属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建设;新增市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4家。大力推进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年内新建5G基站355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