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此次活动的主旨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寻找这些心系农村,为了实现家园梦想而不懈奋斗着的人们。他们是一群有责任、有担当的追梦者、助梦者、圆梦者。通过这一活动,讲述、传播他们生动感人的故事,反映广大农村在脱贫致富过程中的新变化、新风貌、新动力,从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为农村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在全社会掀起扶贫开发的热潮,助力早日实现家园梦、中国梦!

姓名:

城市:

职业:

石家庄新闻网推荐

  深山扶贫10年马金平:见不得乡亲苦

  马金平原在石家庄市房管局工作,曾到行唐县城寨乡中王庄村扶贫3年,干了14件实事,村民立碑感谢他。退休后,他放着城里的清福不享,又主动要求继续扶贫,一头扎进穷乡僻壤,天天琢磨怎么让乡亲们富起来。66岁的马金平至今仍在井陉县吴家窑乡吴家窑村,筹划着如何发展胡萝卜种植。“我生在农村,乡亲们生活困难,我看不下去,就想帮帮他们。”马金平的想法很简单。

  行唐扶贫自己出钱 帮村民修路打井

  2016年1月4日,记者联系到马金平时,他正在井陉县吴家窑乡吴家窑村开展扶贫工作。吴家窑村有个“宝贝”,就是胡萝卜。这里产的胡萝卜格外甘甜脆生,营养价值也高,亩产能达到一万多斤。在他的推动下,吴家窑村和附近的3个村子将联合搞胡萝卜种植,前期发展400亩地,日后逐渐扩大规模。

  66岁的马金平原在市房管局下属的房屋资产权属登记监理中心工作,现已退休。2005年6月,按照市房管局的安排,马金平到行唐县城寨乡中王庄村开展扶贫工作。工作期满后,在中王庄村村民一次次的挽留下,马金平一干便是3年,直至临近退休。

  当年,马金平刚到中王庄村,就对着村里的路皱起了眉头。晴天坑坑洼洼,堆满垃圾,雨天泥泞不堪,污水横流。因为排水问题,村民们没少闹矛盾。于是,马金平建议村两委动员村民集资修路。为了缓解资金紧缺,他自己先垫付3万多元,带领大家连干32天,终于硬化了4条道路,总长800多米。为了感谢马金平,村民自发集资修建了一座水泥碑,把村里的一条道路命名为“金平街”。水泥碑上刻的是:“晴天人难行,下雨水不通。垃圾满街是,矛盾更重重。硬化此大街,全凭马金平。”

  当时村里只有3口水井,而且两口已经枯竭,仅剩的一口井井壁塌方,井水浑浊,人畜饮水、粮田灌溉都成问题。马金平又号召村民修井,但连续13天大小会议走家串户做工作后,最终还是俩字:没钱!马金平坐上长途车赶回石家庄的家,揣上全家给凑的5000元又匆匆返回。十来天的努力后,全村老少喝上了清甜的井水。他的真诚感动了乡亲们,大家都抢着请他去家里吃饭。马金平盛情难却,只好一一记账,每顿饭都给乡亲3元钱。

  退休后继续到灵寿、井陉山村扶贫

  在中王庄村扶贫的3年里,马金平带领全村干部群众修旧井1个,打新井1个,修路4条,修排水沟8条,建沼气池138个,建起“奶牛小区”……村民人均年收入由600元增长到8000多元。在马金平的引领下,这个又乱又穷的“老大难”村,走上了和谐富裕之路。

  离开中王庄村后,马金平仍然关注着村里的动向,不时回去看望乡亲们。退休后,他又向市扶贫办递交报告,要求继续扶贫。这次,他来到位于太行深山区的灵寿县陈庄镇后山村。后山村离省会石家庄110多公里,十分偏僻,全村12个自然村,分散在30多里长的深山沟里。马金平在很短的时间内走遍了村里的每个自然村和每个家庭,成了村里的“荣誉村民”。他带领村民修路、发展养殖业,使村民的收入有了大幅提高。

  一年前,马金平离开后山村,又来到了井陉的吴家窑村。刚来到这里,马金平就自掏腰包买了40把拐杖,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一把。他帮村里建起了广场,还请来石家庄的老年艺术团义务给乡亲们演出。在小山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们,哪见过这么精彩好看的演出。大家很感动,好多人为感谢马金平,要拉他回家吃贴锅饼子。

  眼下,马金平已经为吴家窑村规划了一幅集种植、观光、旅游、采摘为一体的蓝图。吴家窑村有1500多亩山地,野生的枣、核桃、柿子满山都是,但多年来不曾开发,被闲置浪费。虽然马金平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但为了村子的发展,他还是拖着带病的身体前前后后往山上跑了30多趟。

  扶贫10年 天天琢磨着让百姓富起来

  从2005年到行唐县城寨乡中王庄村扶贫,至今已经过去10年。有人问马金平,你这扶贫,啥时候是个头啊?马金平嘿嘿一笑:“等我干不动了再说吧……”在中王庄村的3年,马金平个人垫资6万多元帮村里修路、打井,后来在后山村、吴家窑村,他也没少自掏腰包。不管在哪里,看到可怜的孤寡老人、特困户,他就忍不住要捐钱。吴家窑村有个70多岁的老太太,两个儿子智力有问题,冬天家里连火都没生。马金平把自己的膏药给老太太贴上,把孩子刚给自己买的羽绒服也送给了她。多年来,他的退休金都用在了扶贫上,老两口只靠老伴2000多元的退休金生活。

  马金平一大把年纪,放着城里的清福不享,却到穷乡僻壤扶贫,很多人不理解。对此,马金平说,他的父亲曾是一名地下工作者,叔叔是烈士,养父11岁当兵,自己也是16岁参军。家庭的熏陶,让他从小就懂得,工作上要“高标准”,生活上要“低标准”。“我生在农村,乡亲们生活困难,我看不下去,就想帮帮他们。”马金平说,这10年来,他天天都在琢磨怎么让老百姓富起来。

  近年来,马金平先后被省、市分别授予“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被《农民日报》等国家和省市媒体称为“沈浩式驻村干部”。

  “我做这些都是应该的,我到中王庄扶贫,只有一个想法:踏踏实实为百姓做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辜负领导的期望。一定要把中王庄的工作做好。”

  “扶贫这几年,我曾经无数次掉眼泪,遇到的困难比九九八十一难还要多。但是没完成组织交给的扶贫任务我绝不退缩。为了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我坚持了下来,单位也为我的扶贫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现在我已向市扶贫办递交了报告,要求继续扶贫,用我的经验帮助更多的村民过上好日子。”(记者 苗静)

  推荐单位:石家庄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