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老农屡屡“为国让路” 50年从山脚搬到山顶

来源:武汉晚报  2011-12-21 08:41:18
A+A- | 纠错

  12月20日,农历十一月二十六。

  65岁老汉董德贵,选择了一个吉利的日子,又一次搬离了住了37年的老宅。财神庙山顶,丹江口市蔡湾村移民安置点,儿子董贤军的“乔迁喜宴”,正等待他的到来。

  53年,他2次移民,3次搬家。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从1958年开始,董德贵从山脚的丹江边搬到山腰,再从山腰搬到了山顶。

  “国家需要,我们只有服从。”老汉露出憨厚的笑容。他没有留恋,没有不舍。因为,他彻底告别了冰冷的土房,住进了新洋楼。

  老家

  清晨6点,天未亮透。丹江口市蔡湾村九龙沟,搬家汽车的马达轰鸣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

  2005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大坝由海拔162米加高至176.6米,蓄水位由157米提高至170米,风浪线172米。2014年通水后,蔡湾村,172米线下,属丹江口水库淹没区。

  董德贵打开发白的木门,将8蛇皮袋麦子,吃力地搬到门口。三官殿街道办事处的干部,带着一辆三轮摩托车上门,工作人员三两下将麦子搬上了车。除了粮食和一件木柜,其他什么都不带走,包括旧床和其他家具。

  他的家,是一套三间的瓦土房,面积约100平米。1977年,他花了5000多元,还专门请了四川的师傅,帮他夯筑了这间土房。

  奉献

  在董德贵的记忆里,这是他经历的第二次移民搬迁。

  1958年,董德贵12岁。当时住在丹江口河边。那年,因实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筑水库大坝需要,政府动迁16.2万人,其中内安8.7万人。董德贵就属于内安一员。

  董德贵记得,当时,政府的补贴少,住房问题靠自己解决,父亲带着6口人,到半山腰上的石桥洼,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棚屋。1977年,他举家搬到了海拔更高的九龙沟,一住就是37年。

  董德贵说,今年,为了配合搬迁,山沟里的4亩好水稻田闲置了一年。

  新家

  翻越一个山头,董德贵的新家,蔡湾村移民安置点,矗立在海拔214米高的财神庙山顶。

  这山位于丹江口水库之巅,本荒无人烟。今年5月,为了内安的蔡湾村村民,当地政府硬是削掉了22米的山头,整出了一块平地。在此基础上,78栋两层洋楼式的移民新居,拔地而起。

  移民新村整齐划一,分为10排。村里,有活动广场,太阳能路灯。局面住宅为徽派建筑,白墙飞檐黛瓦,房前屋后花坛环绕,新种的玉兰花树生机盎然。

  董德贵和儿子董贤军各分了2套小洋楼,每套面积为180平米。一楼和二楼呈两室两厅布局。

  董贤军二楼的客厅摆放着崭新的布艺沙发、电视柜、液晶电视,瓷砖地板擦得干干净净。

  终于安定了。

  董德贵一声叹息。“一辈子与房子较上了劲。”

  安居才能乐业。董贤军说,今后,他可以专心到外地打工挣钱。有着一手木匠的好手艺,他不愁活干。

  三官殿街道办事处主任舒毅说,移民搬进新居后,政府还将进行生产安置。通过回填挖山,该村将添置400亩土地,每人可分到0.4亩菜地、1.05亩林地,或者1.4亩旱地。

  董德贵说,他准备经营一些果林,增加一些家庭收入。此外,他还准备在移民安置点经营农家乐。

[ 责任编辑: 李刚 ]

相关新闻

胶东头条客户端   简介:提供烟台新闻、国内国际报道、便民信息、网上民声等服务。

烟台公交客户端   简介:随时随地查询公交运行位置,到点准时来接你,等车不再干着急。

新闻爆料

爆料热线电话:8200999
中国电信提供技术支持
网友交流QQ群:41885496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