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王楼村:毁庄稼迎企业,折射怎样的发展观

来源:大众日报  2011-10-12 11:30:41
A+A- | 纠错

  80岁的王楼村村民王学治老人家的玉米尚未成熟,已经被迫收获了。别人家的玉米还在生长,他收获的不过都是嫩玉米。

  □本报记者薛广乾摄影报道

  菏泽市曹县青菏街道办事处忍不住“发展的激情”,以“时不我与、大干快上”的精神,在秋收之前奠基落地了一批项目。无一例外,每一个项目的站起,都要成片的玉米倒下。这一次,土地迎来了“无收的秋收”。就在“一个起来、一片倒下”的时候,群众给本报编辑部反映情况,记者匆匆赶往现场。

  八十老翁:“公家等着用地哩”

  “老大爷,玉米还没有长成,您为啥就收啦?”“没长熟,咋办呢?公家等着用地哩!”

  9月14日8点多,曹县青菏街道办事处王楼村的马路上,记者与80岁的村民王学治交谈了起来。雨水淅沥,天气寒冷,马路上再没有别人,王大爷穿着雨衣、雨靴,蹲在地上整理玉米。眼前,马路上晾着三摊玉米,两摊已经剥了皮,一摊还没有剥皮,都是他的。他的右眼失明,孩子外出打工,只有他来忙碌这些了。他唉声叹气:“唉,这咋办呀?”

  从他的絮叨中,记者知道了事情的经过:青菏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以每天100元的价格雇佣了一些人,专门负责清理田野。王大爷还不知情,自己地里的玉米就被割了。后来雨越下越大,工人都不愿意干了,街道办事处不得不把100元的工钱又涨到了120元。玉米秸被砍倒后,村干部通知王大爷去清理,给他说:“把秸秆堆到路边,棒子还能长哩。”

  一个邻近的纪庙村村民告诉记者,王大爷“昨天都被吓哭了”。原来,他不忍心糟蹋玉米,就把玉米棒子剥了下来,但是村干部不让他晾在地里,街道干部又不让他晾在马路上,搞得他是左右为难。9月14日早上,他乍一看到记者,还以为是街道办事处的干部,所以忙不迭声地央求:“你们当官儿的能让让我么。我这么大年纪了,别跟我一般见识。”

  王大爷对于庄稼被毁、土地被征,始终没有表达不同意见,反复说:“公家等着用地哩”。于他而言,“公家”的行为具有天然的正当性、不必解释的合理性,他必须毫不保留地顺从。

  真实情况:“私营企业等着用地哩”

  80岁的王学治老人有所不知,他老是念叨“公家等着用地哩”,其实不对。真正的情况是,“私营企业等着用地哩”。

  当天早晨,记者来到王楼村的村东、纪庙村的村南,那是一片空旷的原野,玉米、果树、杨树、杂草被清理了出去,推土机的钢铁履带在泥土上留下宽宽的痕迹。绿色植物退场之后,上场的是一块黑色奠基石。一块石头坐拥一方良田,这不是黑色幽默,这是黑色现实。

  奠基石孤独地立在那里,只有一辆小型挖掘机陪伴,共淋着无声的秋雨。不远处,还有一片没有迁出的土坟,坟边一棵柳树竟然没被砍倒,成了旷野风景的“重心”,人们搭眼一看首先就会注意到它。记者抛砖垫路、踏过泥泞,来到这块奠基石的跟前,发现上面刻着如下的字样:“山东龙跃橡胶有限公司,2000万套半钢子午线轮胎项目奠基,2011年9月10日”。

  王楼、纪庙等村的村民们,得到了玉米的青苗补偿款,就放弃了收获的权利。有的心疼庄稼,自己把棒子掰下来,好歹收获一点。还有的,就把整株的玉米粉碎做了青贮饲料。然而,在奠基石的正南,记者看到了一片倒伏的玉米地,秸秆、棒子全都被碾压在了地上,有的玉米棒子被轧开了花,露出里面黄白色的玉米粒,就像一颗颗掉落的牙齿。

  看到这片“零落成泥碾作尘”的倒伏玉米,记者突然忍不住发出感慨:“我们才告别饥饿多少年,竟然如此轻视农业,放弃土地,糟蹋庄稼!”耳边,又响起山东省社科院省情研究中心一位专家的话:“不要忘了,现在地球上还有很多人吃不上饭!”

  “曹县速度”:半月之内搞定一切

  纪庙村村民透露,从接到通知到清理土地,前后只有半个月。8月28日左右,纪庙村、王楼村、周庄村的村支书,向村民们传达了上级“租地建厂”的决定。9月10日,山东龙跃橡胶有限公司就锣鼓喧天地奠了基。仅仅半个月时间里,村民们到村委会领取了数目不一的青苗补偿费、附着物赔偿费;街道办事处雇人砍树砍苗,清理场地;凡此种种,可谓神速。

  “征了好多地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的地也要被征了。别人喊我去量地,我就去了。也就是量一量长和宽,测量一下土地面积,有的签了字,有的没签字。”一名村民说,事情经过很简单。不过,他光在喇叭上听过广播,对详情并不了解,从来没看到过文件、合同、公告。特别是,土地已经交了出去,合同却还没有签定,让他感到有些惶恐:“这是关系子子孙孙的事儿。我希望企业能和我直接签合同,不愿意和村里签合同,村干部经常换,我以后找谁去?!”

  “他们这是‘以租代征’、土地违法。我们要求按照征地的补偿标准进行补偿。”两位村民告诉记者:“他们在地里修马路、盖工厂,从性质上说这是征地,不是租地。因为租地是不能改变土地用途的,而他们改变了土地的用途。”记者查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发现村民的话符合法律精神和条款规定。在这一次土地操作中,一些村民失去了绝大多数土地,有的失去了一半耕地。村民有些惋惜地说:“我们这里都是良田、基本农田,林地很少,更不是什么河滩荒地!”然而,土地租金每年每亩只有600公斤小麦,还没有自己耕种合算。一村民说:“600公斤小麦的租金太低,低于正常种庄稼的年产值。如果我们种棉花、果树,那就更没法比了。”

  “毁庄稼迎企业”,是怎样的发展观?

  在“龙跃项目”奠基的时候,村民们听到了一些讲话内容。他们告诉记者,这家名为“龙跃”的轮胎企业来自潍坊,要在曹县投资20多亿元,分两期建设,投产后产值数十亿元,利税数亿元。对于这个巨额投资,村民自嘲:“我们这里就是靠着低价出让土地来招商。”另外,他们还对将来可能的环境污染感到有些担心。

  该项目用地是否得到“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审批手续”呢?村民们从菏泽市国土资源局得到了否定的答案。那么,这不仅意味着土地违法,而且还凸显了一种“削弱农业”的不良政策倾向。记者从一名乡镇官员口中获知,“典型的农业乡镇”这个词已经成了“贬义词”,它和“穷乡镇”划起了等号。那么,哪个“农业大县”、“农业乡镇”,不想竭力摘掉这个落后的帽子呢?所以,他认为,曹县的做法出于一种发展的冲动,初衷是好的。

  一位专家对此表示异议。他说,当我们把发展的含义紧盯着经济上的几个指标,那么我们就陷入了“为发展而发展”的泥淖,一个项目发展起来了,可能会引发更多的问题。我国粮食供应总体偏紧,部分品种依赖进口,近年来大蒜、花生、大豆、蔬菜等价格大起大落,这与农业基础的薄弱存在关联。所以,他认为不能纵容曹县这种“初衷良好”的违法发展模式。遗憾的是,我省一些地方也在这样做。

  一名乡镇干部透露,我国农业方面的税收非常少,免了三提五统、农业税之后,一些县乡财政过起了紧巴巴的日子,甚至一些公益性事业也无从出资。农业除了给农民带来经济收益、给社会带来生态收益之外,对财政几乎没有贡献。所以,招商引资、培植财源就成为很多地方的施政重点,可是这样做又受到土地指标的制约,于是自然而然地把眼睛投向了田野。

  一位专家认为:我们应该加大对生态效益的补偿,应该让“国家的粮仓”、“生态的屏障”在发展中受益,让行政官员关心农业、安心务农。省林业局一位专家说,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生态环境的支撑,可是我们对生态林的补偿每年每亩只有5块钱,处于象征性的水平。就农业而言,我们有了各种直补农民的项目,却不能阻遏一些地方“削弱农业”的政策倾向。这说明,我们不仅需要最严格的土地政策和土地执法,更需要出台更好的政策,用利益手段调节利益问题,让一些人有充足的理由“自动收手”。

[ 责任编辑: 赵竹建 ]

相关新闻

胶东头条客户端   简介:提供烟台新闻、国内国际报道、便民信息、网上民声等服务。

烟台公交客户端   简介:随时随地查询公交运行位置,到点准时来接你,等车不再干着急。

新闻爆料

爆料热线电话:8200999
中国电信提供技术支持
网友交流QQ群:41885496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