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爱国者——王懿荣(图)

来源:胶东在线  2009-08-06 20:42:02
A+A- | 纠错
王懿荣绝命词

  胶东在线网8月6日讯(通讯员 焦光绪 赵洪超)光绪二十二年(1894),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六月二十三日(7月25日),日本在牙山口外的丰岛海面,击沉运送清军的商轮“高升”号,全船官兵700多人死难。同日,日本陆军向驻屯牙山的清军发动攻击,挑起了战争。七月一日(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战争正式爆发。战火燃遍朝鲜全境,中国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同时告急,北洋海军又在黄海海战中受到重创。面对危局,时为南书房行走、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忧心如焚,焦灼地关注着战争的进展。他虽是一介书生,且年届半百,但看到国家多灾多难,忧国忧民之情油然而生,御敌报国之志日益坚定。他多次上书建言,就军情、布兵、用人、筹饷等奏呈皇帝,其情之殷、其心之忠、其意之切,跃然纸上。

  九月一日(9月29日)这一天,他连上三折:《皇太后万寿,吁请暂停点景,但行朝贺疏》,《时势孔亟,请召用亲贤疏》,还有偕同王文锦、吴树梅联名奏上的《请召用恭亲王疏》。

  这年的十月初十(11月7日)是慈禧太后60大寿。尽管战事吃紧,但清廷置民族存亡于不顾,忙于筹备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早在光绪十二年(1886),慈禧就挪用海军经费和其他款项重建被英法联军焚毁的清漪园,并于二年后改名为颐和园。北洋海军在光绪十四年(1888)成军之初,总吨位27400余吨,是日本海军的两倍,中国海军的实力占有明显的优势。由于慈禧化巨资整修颐和园和进行三海工程建设,大大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给海军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北洋海军自成军至甲午战前,未添置一艘新舰。王懿荣对清廷无钱办海防却有钱忙于庆典,尤其是不顾战事吃紧继续操办庆典,很不以为然。他上疏要求“暂停点景但行朝贺”,皇太后庆典不一定非得在国家安危之际操办,可等打完仗以后“随时补行,何时非万寿之时,何日非祝愿之日”。别人忙着趁庆典之际讨好慈禧,而他却不知趣地要让太后扫兴,直言敢谏,冒死陈词,足见其忧国忧民的忠心与赤胆。在同一天递上的另两道奏折中,王懿荣提出要召用亲贤,主张重新启用恭亲王奕訢,上佐皇帝,下孚众望。十一月初四日(11月30日),王懿荣奏上《详度夷情审量时局疏》反对轻许议和,主张坚决抗敌,他相信如果轻言议和,偿付巨额赔款,必然使敌人“挟我之资”而秣厉重来,“是益寇粮而资之盗也”,而国家将不得不用财政的一半用于支付赔款,从而有内溃之患。这道奏折表达了他坚决抗敌的决心。

  光绪二十年(1894)年底,日本从国内调派一支军队抵达大连湾,与入侵辽东半岛的部分日军汇合成新的军团,以大山岩为司令官,共计2万人,由联合舰队25艘军舰、16艘鱼雷艇掩护,攻击山东半岛。十二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日(1895年1月18、19日),日本海军派“吉野”、“秋津洲”、“浪速”三舰,驶到登州(治所在今蓬莱)海岸,对府城进行炮击,并击中了蓬莱阁。十二月二十五日(1895年1月20日),日军攻陷成山和荣城县城,包抄威海卫后路。山东巡抚李秉衡派兵与敌在枫岭、桥头等地交战,威海卫后防诸要塞全部落入敌手。光绪二十一年一月五日(1895年1月30日),日军向威卫南邦诸炮台发起进攻,同时联合舰队从海上发起攻击。眼看战火蔓延到自己的家乡,王懿荣愁虑仿徨,眠食俱废。他上疏请求回籍兴办团练以抵御倭寇。他在奏折中指出:自己的老家福山地处滨海,距威海百八十里,是渤海南路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此地一失,大局瓦裂”。胶东半岛军事防御力量薄弱,虽有山东巡抚李秉衡公忠廉介,坚持抗敌,但因上任不久,兵力单薄,武器陈旧。“淮军水师倚恃李鸿章,不遵该抚约束”,因而导致了荣成失陷之事。日军侵略山东半岛,使包括自己的73岁高龄的老母亲在内的民众十分惶恐,必须稳定人心。自己十六七岁时曾随父亲办理登州海疆一带团练,有一定的经验和旧关系。现在时值国家危难之际,惟有恳求皇帝准许他回籍“会同抚臣办理团练,兼事招募”。他还指出,眼下军情紧急,刻不容缓,“非有得力军干,迅速赴援,不足济急”。因此建议皇帝派自己的堂弟、陕西永兴军记名提督王鸿发驰援威海,以解威海之围。他还奏请皇上恩准莱阳籍的翰林院编修王土序,黄县(今龙口)的族兄翰林院检讨王守训,荣成籍的前宿松县知县孙葆田等一起前往胶东,协助自己办练团练。同日,王懿荣的妹夫,两江总督张之洞也向朝廷建议,在“孤军恐难久持,援军缓不济急”的情况下,由山东巡抚李秉衡“晓谕荣成、登州一带居民,各集团练义勇,协助官军击倭”。光绪帝采纳了这些建议,令李秉衡催促地方文武赶紧办理,同时允准王懿荣回籍办团练,同时颁发饷银2.5万两,以作筹备之资。

  王懿荣接旨后,于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十九日(1895年2月13日)承领所需银两后,于二十二日(2月16日)由京城束装出发,立即赶回原籍。他在回登州途中沿路考察直隶及山东各州县举办团练的情况,并随时向朝廷奏报。经过长途跋涉,抵达莱州府,面见山东巡抚李秉衡。至此他才知道威海已经失陷,北洋海军于正月二十三日(2月17日)他刚离开京师时已全军覆没,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总兵刘步蟾、参将杨用霖等自杀殉国。王懿荣不顾旅途劳累,与李秉衡商谈布防和巡视团练有关事项,在十几天内巡视了登州所属十县团练巡练情况。在蓬莱阁北山炮台视察结束后,他亲笔题写了《郓城夏公印辛酉字庚堂德公牌》,表彰提督夏辛酉率守军向日三舰发炮轰击,使“吉野受此一惊,急旋舰身躲避”的事迹。

  王懿荣行经莱阳时,知县徐桂宝对他回郡抗敌的事迹感到钦佩,将自己珍藏的戚继光当年抗倭时所用的宝刀赠给了他。王懿荣从小就敬仰戚继光这位同乡的抗倭名将,童年时即爱读其《练兵宝纪》、《纪效新书》等兵书,光绪十五年(1889)他在翰林院供职时,特将翰林院所藏戚继光的《止止堂集》送交山东巡抚张耀在济南重印,并撰写了《重刻戚继光毅公〈止止堂集〉》。如今又得到戚继光用过的这口宝刀,惊喜之情难以自抑,在给王守训的信中称:“在莱得万历十年戚武毅所造刀,此是刻《止止堂集》之报也。”他写下了《戚武毅公宝刀歌》。

  王懿荣奔走各县,积极联络、多方筹措,完全有可能组织起一支强大的民团武装。他感受到了家乡父老同仇敌忾为使“吾郡冢墓不至沦入异域”而不惜死丧的豪情,他认为“人心甚齐,最为可用”。民心可用,这是抗敌御侮,挽救民族危亡的关健与根本。但清廷统治者无视人民的力量,避战逃战,派员乞和,下令李鸿章签署了空前屈辱的《马关条约》。“俯仰东南天半壁,酒酣砍地泪纵横”。王懿荣悲痛欲绝,以刀砍地,恨声连连。民心可用,清廷却弃之不用;宝刀可以杀敌,而今锋芒何向?!自己希望指挥民团象先贤那样保家卫国,但看来是报国无门,只能徒叹山河破碎了。此番请缨抗敌虽未能如愿,但他抗敌御侮的决心与豪情依旧未减,随时准备再次赴汤蹈火。

  王懿荣以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冒着寒冷,经长途跋涉回籍办理团练,但壮志未酬。《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其组织民团御敌的愿望落空。光绪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三日(1895年5月17日),他接到朝廷于十八日寄出的上谕:“和议已定,勿庸招募,立即回京供职。”二十七日(5月21日),他向朝廷请假两个月,回福山省亲。

  王懿荣准备回籍办团练时,接到东海观道刘含芸飞函相报,于是年正月初三(1月28日)专轮接他母亲谢太夫人赴南京,到他的妹夫张之洞的两江总督任所。甲午战争结束后,张之洞派人迎接。他在致张之洞的信中表示,家母在南京居往数月,“往返乘资,坐耗清俸,应不下千金”,这次请假在家,也有时间去南京亲自将母亲接回,“惟限于资斧”,囊中羞涩,又不好意思再让张之洞破费,故只好作罢。他在信中还提到,此次回籍办理团练,户部省库银2.5万作为团练月饷,丝毫未动,只是作为筹备费用2000两部支银已全部花完,而且还赔上500余两,是向故里乡亲借贷的。山东巡抚李秉衡表示赠给千金以弥补夸空,但他表示此行是赴“急难”而非“谋差”,加以谢绝了。谢太夫人到家后,王懿荣将办团练之事向母亲作了秉告。其中提及了缴还户部饷银之事。他提到三个月奏调人员等事,已将部支2000两白银花光,但终不能为国家出力,“不敢累国家以度支也”,打算把2000两饷银缴还户部。谢太夫人对此大为赞赏,并决定质押衣裘,卖掉钗钏,用来弥补亏欠。王懿荣再拜受命。谢太夫人、王懿荣母子“毁家纾难”的清廉,与慈禧穷奢极欲乃至挪用军费搞万寿庆典,及不惜出卖国家权益换取苟安的行径,与当时官场上贪污腐败的风气对比,形成了天壤之别。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月,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清王室及文官武将纷纷敛财逃命,而王懿荣这样一个文官竟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负责保卫京城。身为京师团练大臣的王懿荣根本没有军事指挥权,下属千余人的团勇,半是老弱残兵,而且缺乏武器,在敌人洋枪、洋炮之下形同虚设。王懿荣在给时任湖广总督的妹夫张之洞的信中就讲到:

  弟自奉命,实作看街老兵,朝廷亦未尝以兵事责之。然自甲午以来,及今又六七年,中国兵事仍是不行。津事已极,则重臣之不得无罪夫!……至京师地面,如甘军及义和团一日不出……公能稍为捐置相助否?此垂泣而道之者也。

  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当时的防御形势是多么艰难!但即使王懿荣认为此事不可为也要为。俗话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日夜操劳,“往往夜漏三下,未及就眠,心力交瘁,殆难言喻。”北京的时局愈发严重了。王懿荣指挥城防之余,回到家中,率仆人将花园的一口深井挖深、淘净。他面对这口老井,意味深长地对家人说:“此吾之止水也”。这口井成为他破城之日的最后归宿。

  七月二十日(8月14日),八国联军攻打北京东便门,北京城内一片恐慌与混乱。这一天,王懿荣在团练局指挥团勇作最后的抵抗。下午,城破后,他又组织部分团勇“以巷为战,拒不投降”。半夜,王懿荣见大势已去,“自知事不可为”,退回家中在花园内徘徊,得知八国联军已攻打东华门,慈禧太后携光绪帝等人化装逃跑了。他感到以身殉国的时候到了,命家人取来笔和纸,写下了绝命词: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知其所止,此为近之。此绝命书存故宫博物院。绝命书字写得精湛、刚健,体现出他临终前从容不迫,视死如归的气概。绝命书末暑“京师团练大臣国子监祭酒南书房翰林王懿荣。”

  绝命书写毕后,他先吞金与铜钱,两次自杀未果,接着饮药服毒,仍未绝,于是投入庭院的那口井中,终于壮烈殉国。时年56岁。谢夫人率长媳张氏相从入井而死。真可说是“忠贞孝义,萃于一门”。仆役知王氏夫妇早有殉国之念,不可能加以阻拦,遂强拉王崇焕等出避,免于一死。谢夫人生于咸丰八年(1858),享年43岁,长媳张氏生于同治八年(1869),享年32岁。

  10天后,侍郎张英麟(字振卿,山东历城人,同治四年乙丑科进士,官至督察院左都御史)筹措了70余金,置办了三口薄棺送到王懿荣的府邸。由国子监学正王伯恭率领南学诸生,蒋王氏夫妇等人的尸体从井中捞出,暂时收敛,浅葬于室内离井不远的花园隙地。三灵柩又被移葬于京师郊外宝应寺之义园。

  九月初八(10月30日),行在内阁抄奉上谕,表彰他“敦品绩学,持躬清正”,“平日夙怀忠义,恩济时艰”,尤其是在危难时刻,为国尽忠,“临难捐躯,从容就义”,忠烈可风,大节凛然,宜大加褒扬,并追赠侍郎街。九月二十四日(11月15日),赠予“文敏”谥号,是为王文敏公。光绪二十七年二月(1901年3月),次子王崇烈扶三灵柩,经天津由海路运返福山,安葬于两甲坡西北顶王氏家族新莹。光绪二十九年(1903),王崇烈在北京锡拉胡同11号京寓建家祠奉祀王懿荣。张之洞题写了“福山王文敏公家祠”的祠额。王懿荣殉节的井旁则立一精致砖亭,勒石纪之曰“福山王文敏公殉节处”。由国子监奏准,将王懿荣及当时殉节的另一祭酒附祀于国子监韩文公祠。

  时人高度评价了王懿荣临安受命,杀身成仁的忠烈气节。这种可歌可泣民族气节也将永远值得铭记、景仰和纪念。

初审:杨胜武
复审:王大鹏
终审:孙玲姿

相关新闻

胶东头条客户端   简介:提供烟台新闻、国内国际报道、便民信息、网上民声等服务。

烟台公交客户端   简介:随时随地查询公交运行位置,到点准时来接你,等车不再干着急。

新闻爆料

爆料热线电话:8200999
中国电信提供技术支持
网友交流QQ群:41885496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