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物]华卫琦:向世界垄断技术“叫板”

来源:  2007-06-19 08:27:31
A+A- | 纠错

  [新闻人物]华卫琦:向世界垄断技术"叫板"
  ———访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部部长华卫琦博士

  人物导读:华卫琦,男,35岁,博士,高级工程师,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部部长,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2001年,他从杭州来到烟台,加入万华,开始了自己“为中国聚氨酯工业创造未来”的梦想。由他领军的研发团队,通过不懈努力,建成了目前世界上单套规模最大的MDI生产装置,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烟台万华也由此跻身世界前五位。

  一直渴望技术报国

  华卫琦博士亲切质朴,儒雅谦和,言谈举止透着一股清真淡远的学者之风,又不乏科研者特有的睿智……

  “我从小就对化学有浓厚兴趣,小学时就在家建了个小实验室,高中时还参加过全国奥林匹克竞赛。我早年就读于浙江大学,后来赴日留学。”华卫琦娓娓道来自己的经历。

  学生时代的华卫琦就表现出不同于一般人的务实和钻研精神,他非常关注整个化工行业的发展,期望自己能为改变我国化工工业落后局面做一些事情。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他接触了一些日本高校和企业,他发现:化工方面的原创性研究太难了,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重理论、轻实践,很难突破尖端技术,无法改善我国化工方面的竞争力。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华卫琦常用《荀子·劝学》中的这句话来激励自己。他并不热衷于高校流行的发表高级别的学术文章,而是更喜欢跟导师去工厂研究生产装置,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博士毕业后,他来到一家大的聚酯企业做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对苯二甲酸PTA合成反应工艺和反应器设计,该项技术被国外几家公司垄断,“把这项技术国产化”是华卫琦进入这家企业的初衷。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他发现企业还是在重复引进技术,自己很难施展才华,他只好离开。

  为了梦想选择万华

  当时的聚氨酯市场,正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时,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不久,在产品质量、人才储备、管理水平等各方面都与国际对手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而此时,某跨国公司为了抢占中国市场,要在上海投产8万吨的MDI装置。所谓MDI,即异氰酸酯,它是制备聚氨酯的最主要原料。聚氨酯属于高分子新材料,具有橡胶、塑料的双重优点,被誉为“第五大塑料”,广泛应用于建筑、轻工、纺织、化工、家电、交通运输、军工、航天等领域。

  为了生存突围,万华启动了两大生存工程:创新工程与人才工程。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丁建生决定把华博士引进来。

  2000年,面对万华的盛情相邀,华卫琦抱着试试看的心理,飞赴烟台。周喆书记亲自陪他去海边游泳,“当时感觉海水非常清爽,走在沙滩上感觉真好。”但华卫琦毕竟从小在杭州长大,来烟台,就意味着要放弃原来的一切。考虑再三,他婉言拒绝了。

  丁建生非常着急,他决定亲自飞往杭州造访。华卫琦终于被丁总开放进取的思维和对中国聚氨酯事业的满腔豪情折服了。后来,丁总又与他进行过几次长谈,万华人“为中国聚氨酯工业创造未来”的观点与华卫琦想为中国化工行业出份力的愿望不谋而合。2001年1月,华卫琦下定了加盟万华的决心,那一年,他29岁。

  为了留住华卫琦,董事长丁建生甚至还当起了“红娘”,积极为他介绍对象。在丁总的牵线下,一个美丽大方的姑娘走进华卫琦的心扉,两人于2002年结婚。

  牛刀小试初露锋芒

  来到万华后,华卫琦着手筹建化工过程研究开发团队。两个月后,公司领导层就给他下达了一个新任务:通过公司自主设计改造,把MDI装置的原4万吨产能提至8万吨/年,而此时留给设计开发团队的时间只有3个月。

  那时的华卫琦还没有太多MDI技术和工程设计改造经验,更严重的是,原来合作单位几乎没有留下MDI装置所需的前期基础设计资料和数据。这样的紧迫开局让他感到非常困难。但华卫琦还是二话不说就把这个艰巨的任务扛了起来。那段时间,他们七八个人呆在一个房间里,开会、研究、讨论、分析,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呆到晚上10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技术改造终于取得成功,MDI的产能倍增到8万吨。此次成功,除了在MDI工程改造方面迈进了一大步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用过程开发把实验室的工艺机理性的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规模、质量和安全环保等诸多目标综合起来进行优化,建立起了富有万华特色的多专业一体化开发模式,并作为公司研发的优良传统保留了下来。

  同事眼中的“工作狂”

  “华博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记者在采访中,多次听到同事们这样评价他。同事小胡告诉记者:“华博士身上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对此,华卫琦表示:“在摸索中取得成功,战胜竞争对手,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工作对我来说,是令人愉快的事情。”

  万华MDI技术开发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新型光气化技术的开发。作为MDI整体技术的核心环节,万华从2002年起便投入大量研发力量进行攻关。在历经多次试验后发现,一般反应器开发的常规开发方法无法作为开发指导,只有上装置进行工业实验验证一条道可走。然而,装置实验需要把整个MDI装置停下来,并更换反应器。而此时,公司宁波装置还在建设当中,无法进行装置实验。反应器等设备的制造成本高昂,每次实验都会给公司带来数百万的利润损失,产品产值损失则高达千万。

  出于对研发的重视,领导层毅然决定牺牲产量效益,多次停下唯一的MDI装置进行实验。期间由于现场实验操作失误,光化实验曾导致整个装置停车,公司损失巨大,研发部门受到的压力可想而知。在第9次实验中,开头10几个小时反应质量达到了理想效果,但是装置运行不久恶化,最后不得不停车。但是这短暂的好转让大家看到了努力的方向,经过紧张地计算设计,拿出了新改良的反应器结构,并在第11次装置实验中获得了成功。华卫琦长长舒了一口气。

  战功赫赫不骄不躁

  加盟万华6年,华卫琦先后作为工程技术负责人承担了《年产8万吨MDI制造技术开发》、《年产16万吨MDI制造技术开发》、《新型光气化制MDI成套技术开发》和《大型24万吨/年MDI超重力过程强化及系统集成技术开发》等多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863计划和山东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其中,由他主持完成的“年产8万吨MDI成套工艺软件包”和“年产16万吨MDI成套工艺软件包”分别成功应用于原有烟台MDI装置改造和宁波万华新MDI装置的建设,将一套4万吨/年的MDI装置改造成13万吨/年,并新建成了目前世界上单套规模最大、产能达16万吨/年的MDI生产装置,该装置于2005年底建成后一次性投料试车成功,生产出优质的MDI产品。目前,这两套MDI装置运行稳定,装置消耗和产品质量等各项技术指标均优于国际同类新建MDI装置,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世界上仅有6家能够生产MDI的公司,万华名列其中,排名第五,排名前四位的都是国际巨头公司。而一些技术突破,跨国公司一般要花10多年才能实现,万华在华卫琦博士的带领下,仅用3年就做到了。

  面对辛勤汗水取得的成绩,华博士却总是轻描淡写,他说:“我作为科研项目的负责人,有机会展现临门一脚的风采,实际上真正的功劳属于我们团队的成员,是万华团队精诚协作、群策群力,以及20多年来生产经验和技术积累的必然结果。我不过是借鉴了前人留下的宝贵经验,把珍珠串成了项链。”本报记者刘雪霞报道

初审:杨胜武
复审:王大鹏
终审:孙玲姿

相关新闻

胶东头条客户端   简介:提供烟台新闻、国内国际报道、便民信息、网上民声等服务。

烟台公交客户端   简介:随时随地查询公交运行位置,到点准时来接你,等车不再干着急。

新闻爆料

爆料热线电话:8200999
中国电信提供技术支持
网友交流QQ群:41885496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