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忘记背包中的钱袋
进入新世纪之后,烟台人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加快经济发展,迅速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烟台葡萄酒”应该是我们手中最值钱的“通灵宝玉”。
从城市文化建设上说,葡萄酒是烟台最靓的一张城市名片。在中国不多的几个生产葡萄酒的城市中,烟台的葡萄酒品牌最多,产量最大,历史也最悠久。1987年,在罗马举行的“国际葡萄·葡萄酒局”年会将烟台命名为“国际葡萄酒城”,此举意味着在全球已命名的143个酒城中,烟台成为了其中惟一的亚洲代表。今年9月份,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葡萄·葡萄酒组织(OIV)的签字仪式就是在烟台举行的,如果打个比方,这OIV就像葡萄酒世界里的WTO的话,那么,烟台就和多哈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一样不可忽视了。和许多蓬勃发展的新兴城市一样,烟台人也曾为自己城市的“文化沙漠化”苦恼,其实,许多时候我们是忘记了“装在背包中的钱袋”。看看法国的香槟,任何人都能想象出葡萄酒对烟台意味着什么。许多人甚至断言,离开了以葡萄酒和鲁菜为代表的饮食文化支撑,烟台在短期内,只能成为旅游业的中转站。
从经济发展上说,烟台也离不开葡萄酒业的拉动。以蓬莱市为例,正是因为做好了葡萄酒这篇文章,引得张裕、长城、王朝、大红鹰纷纷到这个小城投资创建生产基地。“订单农业”,使这里的农民得到了实惠,为蓬莱经济注入了活力。由此可见,进一步擦亮“烟台葡萄酒”的牌子,是事关烟台发展的战略抉择。
好酒也怕巷子深
从1995年起,中国忽然兴起干白热,市场需求量很大。到1996年底,干红又火了起来。较大的利润空间,吸引了一大批企业来争夺瓜分市场。
相对全国葡萄酒市场的一片喧嚣,烟台葡萄酒业似乎一直风平浪静,许多人还在“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谶语中酣睡。与烟台人的“沉稳”形成对照的是,许多业内人士却对烟台酒业的做法给予了严肃批评。一位经济学家在参观了张裕百年大酒窖、张裕葡萄酒文化博物馆后,对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洪江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们的优点和海尔的缺点一样不为人知。”
从事企业经营的人都知道,在技术含量不是很高的葡萄酒业,获得利润的最好手段是“观念引导”。试想,真正能品出“人头马”与“解百纳”区别的人有几个?人家花几千元,就是要找找那种独特的文化感觉。烟台葡萄酒兢兢业业,但就是不注重葡萄酒文化的推广,得到的那点有限利润,拼的是血汗。就在我们沉沉稳稳的同时,一批葡萄酒新贵杀将出来,从1994年开始,全国葡萄酒厂家由130家猛增到目前的600多家,毫不客气地“蚕食”有限的市场空间。同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葡萄酒市场消费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如果我市葡萄酒业不能尽快拿出符合国际标准的葡萄酒,不能主动适应国际市场发展的需要,高起点、高要求,布局高端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我们原有的市场将渐渐萎缩。
葡萄酒七分靠原料,三分靠酿造。如果说好酒是种出来的话,烟台葡萄酒业比全国其它地区的竞争对手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烟台葡萄酒还缺什么呢?缺的就是称雄业界的霸气和杀气。因此烟台葡萄酒业要巩固霸主地位,就不能孤芳自赏,就需要“变脸”,变得动作更快、下手更快、步子更大。
称雄市场舍我其谁
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葡萄酒产量为25.0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0.76亿元,利税总额12.39亿元,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有关专家预言,到2010年,我国对葡萄酒的需求将达到80万吨,葡萄酒业已经成为我国酒类发展速度最快、前景最为看好的产业。从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葡萄酒的发展历史来看,在这个行业一旦形成品牌和地域优势,其垄断地位很难被撼动。“解百纳干红”是张裕独创的一种由蛇龙珠、品丽珠、赤霞珠等三种名贵葡萄酿造的高档葡萄酒的名字,经前张裕总工、著名葡萄酒专家陈朴先倾一生精力研究革新,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结束了中国高端葡萄酒缺乏核心技术的历史。而张裕人斥巨资打造解百纳品牌、传播葡萄酒文化、与洋酒一决高下的“壮举”,终于一改烟台葡萄酒“固守”的姿态,使人们对烟台葡萄酒的未来,少了几许担忧。
当然这还远远不够,业内人士指出,烟台要真正成为国内葡萄酒霸主,还有大量工作要做。首先要建立稳定、高品质的生产优质酿酒葡萄原料的规模化种植业,对“七分原料,三分酿造”的葡萄酒业来说,烟台规模化生产、酿造优质的葡萄酒,没有稳定可靠的原料基地不行。二是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与杂牌低档葡萄酒进行价格角逐,精益求精地自觉以“高标准、严要求”为目标,以市场的消费需求为导向,制造出合格的、口感对路的、有各自特点的中高档产品。再次,本地区企业间在良性竞争的同时,要不断加强合作,在用足用好“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和推广新的葡萄酒文化上下功夫,形成烟台葡萄酒良好的整体品牌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