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入世前夕,我市正式跨入国家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建设行列。畜牧企业在经历一年的“碰撞”后,终于欣喜地看到―――
无疫区掀起盖头来
200万牲畜戴上免疫标识
如今,在我市农村的饲养户和规模养殖场,许多猪牛羊的左耳朵上都挂上了粉红色的圆形耳标,这就是动物免疫标识中的耳标。
据市畜牧局的同志介绍,从去年年底开始,我市在莱州、莱阳、海阳、牟平、栖霞、招远、龙口、蓬莱、福山等9个县市区开展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建设,从今年7月1日起则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了免疫标识制度。
动物免疫标识包括免疫耳标、免疫证明和免疫档案,实行一畜一标制,统一固定在牲畜左耳上。继去年我市被确定为示范区后,市畜牧局除积极推行免疫标识外,还针对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先后出台了《烟台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和《烟台市四种动物疫病监测方案》等9个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了畜禽出栏报检制度、畜禽饲养场和畜禽屠宰加工厂的防疫监管制度,制定了畜禽产地检疫规程和屠宰规范。
目前,全市已建成了符合标准要求的市级化验室1个,县级化验室9个,中心镇化验室41个,普通镇化验室102个。畜牧部门还狠抓了动物防疫,采取集中突击免疫和平日适时补免相结合的办法,保证了全市免疫密度常年保持100%。
拿到国际市场通行证
按有关方面原来的预测,入世是扩大农副产品出口的重要机遇。畜牧业将是主要受益行业之一,因为国内猪、牛、羊肉价格分别比国际市场低57%、84%和54%。
现实并非想象的那样简单。我市的农副产品出口,特别是畜禽产品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今年的头两个月里,我市几家骨干肉食品加工企业,基本没有出口,从3月份才开始的出口又数次遭遇“红灯”。企业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出口困难,原来与农民签订的收购合同又必须履约,结果造成库存积压商品严重。
优势为何变劣势?据业内人士分析,农副产品出口受到的挑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国家把疫病、药残等检测标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使得我市的农副产品出口,在还没有逾越关税、数量制约的门槛之前,先遇到了更具复杂性、更为严格的技术壁垒。
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是入世后我市畜牧业遇到的又一发展良机,它可为我市畜牧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通过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逐步提高本国的疫病防治水平,是国际上较为通行的做法。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规定,禁止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之间,采取技术性的贸易壁垒措施。我市建成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就等于企业拿到了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不仅对畜产品出口极为有利,而且对国内市场而言,也相当于在同行业竞争中占领了“制高点”。
绿色畜牧业款款而来
记者从市畜牧局了解到,我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项目建设已全面完成。明年年初,将接受国家的验收。无疫区,正掀起盖头,款款地向我们走来。
业内人士同时指出,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也给我市畜牧业发展带来不小压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实行封闭建设,即使项目建成以后,也实行封闭运作。目前,山东省已经确定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和缓冲区之间,要建立14个公路检查站。原则上规定,示范区的畜产品“只出不进”,这就要求我市的畜牧业生产,不仅要满足城乡人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还要满足畜产品加工业和畜产品出口贸易的要求。我们要积极推进畜牧业发展速度,迅速膨胀规模,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和龙头企业的建设,打出“无疫区”的品牌,发展绿色畜牧业,提高畜产品的市场信誉和竞争能力。(赵巍巍 柳 林 杜海波)

